院士名单背后的“新三样”崛起密码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11-27 1 0

科技人才的流向与价值认同,正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最新增选名单上悄然发生历史性转折。11月21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三位民企专家进入新当选院士名单。这背后,彰显了中国民营科技力量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

回顾以往,民企科学家跻身院士行列的案例凤毛麟角。有专家此前表示,今年的变化符合多年来的院士制度改革趋势,即自然科学回归重大理论发现、工程科学回归解决重大问题的既定轨道。

实际上,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一项报告提到,在各类创新主体中,中国民营企业创新更为强劲,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

上海 洋山港集装箱码头

以近年来中国出口强劲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领域为例,民营企业贡献就超过了一半。而相较于劳动密集型的“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新三样”正是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的体现。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新三样”出口累计金额之和已超过了1万亿元,全年出口规模有望再创新高。其中又以锂离子蓄电池的金额规模最大,前10个月中累计出口金额为4467.4110亿元,在“新三样”出口金额中占比超过44%。其中,仅宁德时代一家,就贡献了全球近200GWh锂电池出口量的近60%。

可以看到的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是全球锂电池技术引领者。截至目前,中国在产能、技术和市场份额上均占据着统治级地位。可以说,在21世纪的全球产业版图中,鲜有哪个领域能像锂电池一样,见证中国如此迅速地崛起。

作为锂电池行业的创新代表,现年57岁的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德时代在创业板上市之际提交的招股说明书中即提到,作为应用化学博士、无机化工高级工程师的吴凯是彼时公司拥有的5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公司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以吴凯等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以自主研发的方式进行的技术积累。

对于研发和技术的重要性,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强调,作为电池领域的开拓者,宁德时代用持续创新的理念不断推动着行业。宁德时代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达186亿元,创历史新高。“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连续五年的研发费用比所有其他友商加起来还要多。”

宁德时代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六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2.1万名,拥有专利及正在申请专利合计达49347项。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00.95亿元,同比仍保持双位数17.48%的增长。可作参考的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正是基于全方位的研发优势,宁德时代在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电池等新能源电池不同技术路线上均保持领先,已打造出行业内最全面、最先进的产品矩阵,广泛适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储能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

相关机构统计数据也显示,2025年1-9月,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合计市场份额高达68.2%。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排名中,前十席位则全部被中国企业包揽,国内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在全球占比超过94%。

可以说,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的结合,使包括锂电池在内的“新三样”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新优势。“新三样”出口持续强劲,则显示出在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三样”的带领下,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呈多点开花态势。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动能,已从“新三样”延伸至“新N样”,3D打印机、集成电路、无人驾驶航空器等产品正在加入出口协同增长行列。

中国出口新动能澎湃背后,是我国在推动诸多领域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自企业特别是民企的科学家,他们身处“一线”,科研创新直接来源于市场最痛的痛点,成果验证直接取决于产品的生死存亡。

包括锂电池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将持续创新,被市场选出来的优秀民企也必将进一步突显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在今年8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无论是AI医疗、智能制造,还是绿色低碳、新能源赛道,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已成为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落地和商业化的重要力量。

尹志超同时强调,民营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找准重点,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发展动能,切实发挥民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