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宣传部微信公号发文评俞敏洪:南极鸡汤,喝不下的“登味”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1-25 4 0

俞敏洪想不到,那封发自南极的情怀满满的信,竟成了公关危机的引爆点;但员工们可能也想不到,一句老板“鸡汤”无福消受,长假福利却悄然到账。11月20日和23日,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两次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自己此前在南极发布全员信被吐槽一事,称“尽管有人骂我‘老登’,我还是要啰嗦几句”“老板也在拼命工作”,明年将选10个左右的基层优秀员工游南极。

有人说,这又是一次“反老登”的胜利。今年以来,精英们屡屡“翻车”,无论是“没有后视镜”的导演还是总戴墨镜的导演,无论是累死公关的餐饮企业家还是教育消费者的水果店老板,形象纷纷大打折扣。“老登”的梗,烧到了越来越多的人。

网络截图

“老登”是什么?

一说源自东北方言,一说源自山东话“老登徒子”,反正都有点调侃意味。

多数时候,这是对某些过于自负、好为人师、干涉他人的人的调侃。在这个情境下,近义词是“爹味”。这种说教,不是谆谆教诲,而是自带炫耀。这种炫耀,不是有几分本事说几分事,而是自命不凡,甚至靠踩拉抬身价。这种身价,往往有一些,但不多,虚空的水分和运气其实已高过自身实力。把夸夸其谈、好为人师、居高临下、自以为是活成了生活方式,“师者”总有自己的道理,网友只能拿着“老登”标签吐槽。

“老登”已有标签化趋势,老板往往是重灾区。一般人印象中,好为人师的、自负的,有一部分是一些相对成功的人士,且近年来,“翻车”的“老登”中,也确实不乏各界管理者,很多人因此把所有的老板简化为“老登”,遇到老板出言不逊,就触发了“反老登”的情绪信号。俞敏洪从南极发出一封信,生生把自己送上热搜,这与触发了部分员工的这种“条件反射”不无关联。

在以前,作为成功人士,人们最多称他们为“老钱”,怎么短短几个秋,“老钱”纷纷“登登登登”?同样的话放在十年前,员工们可能还真能共情一波老板、重温一下理想信念,甚至什么“狼性文化”“福报文化”,都有众多拥趸。为何如今,“老登”口碑急转直下?

直接原因,是员工的权利意识更强了。南极的风吹不灭加班的灯,浩瀚白雪盖不住“内卷”的虚无,老板轻描淡写的南极美景和员工困在工位的方寸生活,老板的激情愿景与员工的前途未卜,一切对比,太过于直接。员工们愈发知道,再好的“鸡汤”,也不如真实的待遇;你可以规划远景,但不能以此为由,把对劳动者价值无限利用合理化。

俞敏洪账号 图

时代的不同,也客观造就了理解鸿沟。老板们不明白,明明就是“爱拼才会赢”,谁年轻时没拼过?怎么现在的年轻人一谈理想信念,就“幻灭”了呢?青年人则“看透”,“老辈子”的发家故事虽励志,但如今信息如此发达,自己足以看到:那些故事背后的“时代风口”,或许才是隐藏的成功密码。

尽管如此,敢于挑战“老登”,终究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如今,年轻人除了上班,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8小时之外也有斜杠事业,事业之外更有生活,再也不必惧怕吃不下老板画的“饼”。承认“老登”的局限,更是企业管理思维在进步。现代企业管理涉及各种指标,有一些是战略的愿景的,但肯定也少不了员工绩效、员工成长等更实在的指标。“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从粗放的家族化管理,到现代化企业管理,企业越大,提高员工企业忠诚度,越不能只靠“鸡汤”,制度优化、保障员工的权益,方是关键。

换句话说,不是员工再也不相信理想叙事了,而是企业管理,可能总有一些方面没有跟上企业愿景。

“老登”不受待见,“反老登”也要避免走向极端。

情境不同,语气不同,有些“老登”还挺可爱。有时候,“老登”是一种自我调侃,“我家那个老登”“我是个小登”,当调侃利剑指向自己,“登味”反而成了一种人际关系调味剂。

打败“老登”,不能靠“小登”。年轻人的苦衷,老一辈不屑了解,故而造就了“老登”;而老一辈尤其是一些企业家的叙事,年轻人也不屑了解,何尝又不是某种“小登”呢?别在反对中悄然成为某类人,彼此都应多一些倾听。

视觉中国 图

祛“登味”,还是靠“谦卑”。谦卑,不是要“俯身倾听”,因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本就不需要“俯视”和“仰视”;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更不靠口若悬河忆往昔,号召晚辈“学着点”“给我上”,而是自己也要坚持创业初期的热忱,“跟我上”“一起干”,才能避免在时代的浪潮中故步自封。

作家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尝试好运设计,可他愈是设计了一生坦途,愈发现,这样的境遇也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牢笼,“经常造就着蠢材”。“老登”困局,何尝不是这种顺遂造就的?沉浸于功劳簿幻境,便只能看到远方,看不见当下的参差多态,看不见员工渴望的人间烟火。“反老登”,正是一个撕开幻境的契机,吸取意见、优化制度,如此,吐槽便也能获得双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