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来到甘肃洮河岸边,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彩陶,揭开了后世探索马家窑文化的序幕。一百年来,几代中国考古人接力发掘研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传播路径,极大拓展了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1月23日,《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公益展映暨同名图书首场线下签售在兰州七里河区倚能假日影城举行。该书以图文形式,结合中国考古百年成果与文献考证,讲述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考古研究表明,人口压力及农业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促使该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发展,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前205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
澎湃新闻了解到,《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一书由知名纪录片导演安秋、秦川编著,读者出版社出版。该书脱胎于秦川、安秋导演团队历时4年打造的央视纪录片《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以马家窑文化考古实证为核心,结合中国考古百年成果与文献考证,揭开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

《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公益展映暨同名图书首场线下签售活动
纪录片《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于今年7月2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分为《发现》《密码》《流变》三大篇章,以“考古实证+艺术重构”的方式,融合人类学、艺术史与文明传播视角,深入解码五千年前黄河上游先民留下的彩陶密码,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雏形。这一纪录片也是马家窑文化发现百年以来,首部系统性、大规模、全方位挖掘其文化资源的影像力作。

纪录片《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
《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一书则通过发现、密码、流变等章节,辅以大量图片,全方位解码五千年史前文明的基因,以及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以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书中也有对王巍、李新伟、张朋川、韩建业、郎树德、安可(德国)等十余位中外考古界学者的访谈,以构成该书的学术“筋骨”与开阔视野。

《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读者出版社出版
在活动现场,导演秦川分享了纪录片背后的创作故事,并介绍了新书。秦川表示,他之前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拍敦煌、拍石窟、拍丝绸之路。突然从敦煌石窟转到马家窑以后,一下子将视野从上下2000年追溯到了五六千年前,带来了心灵上的一次极大震撼。“马家窑彩陶,被誉为‘欧亚大陆彩陶之冠’。这颗史前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就诞生在甘肃,就诞生在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上游。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甘肃文化不仅有敦煌,不仅有石窟,而且有史前灿烂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所在。”

活动现场
安秋则在一篇采访手记《在追问中走近马家窑》中写道:“当我们来到寺洼遗址田野发掘现场,这一想象变得更加具象……已在这里考古发掘了10年的考古队执行领队郭志委,带我们踩着塌方的土墙,边走边介绍着他们的半穴式房屋、门外存放食物的窖穴、屋内圆形火塘的遗迹,还有相当于手工业作坊的制窑功能区……这个外人看不懂的地下世界,如此静默如谜,却是考古队员们推演马家窑文明的方程式,藏着他们留给这个时空的信件。”
据悉,《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一书由万物生长团队策划推出,读者出版社出版,已面向全国发行。
附:《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序
文/韩建业
一百年前,正当中国上古史被武断怀疑,中华文明的源头似乎一下子没有了着落的时候,是来自瑞典的安特生和他的中国同事,发掘了仰韶遗址,为我们找到了考古学上的“中华远古之文化”。随后安特生根据当时有限的考古资料,提出了“仰韶文化彩陶西来”的假说。 为验证这个假说,他随后来到甘青地区进行考古,试掘马家窑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当然,后来的考古研究证明中国彩陶东早西晚,彩陶西来说错了。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中西之间早已存在的文化交流。

安特生
四五千年前,以陇西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先民持续不断地向南向西扩散,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新疆等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给当地的狩猎采集社会带去了陶器(尤其是彩陶)和粟作农业,奠定了西部中国的史前基础。再向外,马家窑文化及其后续文化的陶器、石器、黍粟等至少传播到中亚、南亚等地。反过来,同时期中亚等地的彩陶、羊牛、小麦、青铜技术等也传播到中国。这场双向奔赴拓开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彩陶之路”。
数千年前中西方先民因彩陶而相遇,数千年后中西方学者因彩陶而结缘,是不是很神奇。
为什么偏偏是彩陶呢?
彩陶色彩斑斓,活泼热烈,是古代世界最杰出的平民艺术,古人喜欢,今人也喜欢。彩陶特征鲜明,可能是先民传达信息、共享情感和认知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今人观察文化异同的最佳切入点。当初安特生就是被美丽的彩陶深深吸引,才产生遥远的东西方彩陶“同出于一源”的联想。
马家窑文化彩陶则堪称彩陶之冠,早已褪去了稚气,尽显成熟之美。线条灵动变幻,一气呵成,自然生动,罕见雷同,却又暗含天道法则,远非那些签名盖章的艺术家创作(其实多半是商品)可比。

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彩陶盆
很多人喜欢彩陶,尤其是马家窑彩陶,往往对其一见钟情。这当中就包括知名导演(编剧)秦川、安秋。秦川、安秋的团队因对马家窑彩陶的喜爱,对探索中华文明和文化交流的热情,花了大量精力,阅读文献、观摩文物,采访几十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舟车劳顿于全国各地,甚至中瑞之间,终于拍摄完成三集纪录片《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并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大概是他们觉得马家窑文化太重要了,彩陶太美了,采访素材太珍贵了,还有必要另用书籍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于是我就有了写这篇书序的机会。
我和秦川、安秋导演三年前正是因为有关马家窑的纪录片结的缘,一见如故。秦川骨子里的洒脱,安秋难掩的才气,以及他们的执着认真,都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编著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新老图片都很美,编排活泼,文字简洁生动,举重若轻。尤其是那些采访文字,有意保留了采访时的原汁原味,不事雕琢,场景感十足。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仅会因为这第一印象的美,就喜欢上这本书,就和喜欢上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样。

洮河、寺洼遗址(中部山前缓坡)
当然还有内在美。该书分为三大部分:马家窑文化的传奇发现、蕴含的深层密码、发展流变和深远影响,主线条很清晰。“发现”部分从安特生说起。他来甘青的缘由,生动的考古经历,“六期说”的提出,和我国政府的协议,瑞典远东博物馆的建立,还有夏鼐先生命名马家窑文化,以及后来对马家窑文化来龙去脉和发展序列的研究,对“仰韶文化彩陶西来说”的纠误,以及这本书名为《马家窑彩陶上的中国》的缘由,内容丰富而又全面。述说百年沧桑,涉及无数人和事,牵扯中瑞两国,故事性很强。
“密码”部分从制陶说起。 如何制作精美的彩陶,哪里取土?怎么画彩?这是重头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实在太精美了,即便陇东的南佐都邑,仅就彩陶技术而论,也无法与其相比。尖底瓶当然是酒器,用于祀天祭祖,祭祀时少不了鼓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五千年前马家窑先民击鼓吹埙、载歌载舞、以酒祭奠的生动而又神圣的场景。那些繁复多样的彩陶图案和符号,现在已很难确知其意,但马家窑先民想必是熟知的。或许在他们心中,蛙纹真的就和女娲、“造人”有关。而“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则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寺洼遗址内出土的半山类型陶器
“流变”部分从三星堆说起。 大名鼎鼎的三星堆文化先民,主要就是马家窑文化的后裔。而无论是马家窑文化向西向南的远距离拓展,还是在甘青宁当地的继承发展,都有很大的时空纵深,在远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中国西部的人群及其文化,不少仍与马家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会发现这些地区至今流行的手拉手的集体舞蹈,竟然和马家窑文化舞蹈纹盆上的舞蹈纹那么神似,这种跨越数千年的联系,怎不令人浮想联翩?马家窑文化还较早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中华文明因此才得以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不见于史册,只是百余年来经由考古学家的艰辛努力才昭显于世。
阅读下来,深感对马家窑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就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该书的后面还附了两篇文章。其中彩陶研究大家张朋川先生的大作纵论中国彩陶和彩绘陶,视野宏阔,功力深厚,是很值得一读的。
对于这样一部内外兼修、充满艺术气息的好书,我自然是很愿意向大家推荐的。
2025年7月18日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