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在新疆产业链上游,保险如何成为风险治理的“前置力量”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11-24 1 0

从果园到棉田,从牧场到景区,越来越多的风险管理环节正在前移。保险不再只在理赔环节出现,而是以预警、查勘、风控、减损等方式嵌入产业链前中后端,这也成为新疆近年来产业生态变化中被频繁提及的一股力量。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的背景下,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一张覆盖农业、工业、文旅在内的“风险治理网”,正在悄然成形。

在当地多位基层一线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看来,“现在保险更多是在前面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后面赔钱。”

风险治理前移:从灾后补偿到灾前防御

在天山南麓的阿克苏红旗坡农场,上午的阳光照亮了果园上方成片架设的屋脊型防雹网。这里是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核心产区,也是冰雹灾害频发的敏感区域。

阿克苏红旗坡农场的防雹网。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摄

阿克苏丰庆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民超直言,“冰糖心”的好坏就看品相,一旦遇上冰雹,被打几个疤,直接从“特级果”变成“次果”,价格相差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防雹网的建设成本并不低。

“建手动模式的防雹网都要每亩地六七千元,电动模式、全智能的更贵,普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人保财险阿克苏公司直接跟我们对接并推动起来了。”杜民超说道。

据人保财险阿克苏地区分公司副总经理王继军介绍,阿克苏红旗坡区域地处航空管制区,无法进行常规防雹作业,是大风、冰雹、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重灾区,果农因灾致损风险极高。2023年起,当地启动防雹网试点项目,总投入资金为1660万元,通过“人保财险出资60%+果农出资40%”的资金共担模式实施。目前,红旗坡区域果农自建及参与建设的防雹网总面积已有约3万余亩。

2024年7月的一次强冰雹灾害,让防雹网的减灾成效得到直观验证。这次灾害导致红旗坡区域近十万亩果园近乎绝收,但得益于试点项目的建设,网下果园得到有效保护,据估算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阿克苏苹果。

在阿克苏,更系统化的“灾前干预”机制正在形成。由于阿克苏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极端天气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与农户收入的影响更加突出。

人保财险阿克苏地区分公司总经理赵普泰介绍道,2021年,该公司与地区气象部门建立“气象+保险”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同时成立工作专班,持续强化在气象数据、灾害性天气预警、气象灾害信息共享资料、防雹资源投放和使用、防雹增雨作业资源调度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21-2024年,我们累计投入农业防灾减损资金1.4亿元,用于支持地区气象局购置人影防雹设施。同时根据历史冰雹灾害数据,对全地区防雹增雨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将资源向冰雹多发区域倾斜,多频次、高密度在冰雹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开展防雹增雨作业。”赵普泰说。

阿克苏地区气象局副局长罗继表示,冰雹天气是影响阿克苏地区最重要的灾害之一。近十年来,该地区每年平均发生冰雹灾害28.5次,最多年份达44次,每年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2022-2024年,阿克苏地区防雹部门累计开展防雹增雨作业641县(次),有效将冰雹天气转化为软雹或暴雨天气过程。据估算,“气象+保险”机制近三年累计减少直接经济损失约3.9亿元。

产业链条中的全周期保障:从风险兜底到系统性风控

保险的前置逻辑,不仅停留在农业生产端,更沿着产业链条向加工、制造等环节延伸,形成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在新疆多个优势产业链上,保险嵌入的深度不断增加,从传统种植业延伸到加工、制造与农牧产业链的更多环节。

就棉纺产业而言,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收入保险相结合,成为当地棉花种植业对冲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工具。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上,棉农只用交20%的保费,剩下80%保费由国家补贴。”人保财险库车支公司经理周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商业性收入保险在原有的棉花价格指数保险基础上升级,保障范围涵盖价格和产量两个维度。“价格保险参照期货价格锁定售价,产量保险则根据农业部门和专家的测产结果进行约定,实际产量低于约定量即启动赔付。”

库车市一家纺织企业车间内。

随着纺织企业的规模扩大,设备安全、仓储隐患、火灾风险等经营性风险愈加突出。在库车市一家纺织企业的仓储区内,热成像监控设备正实时监测仓内温度。“棉花含水分和油脂,容易自燃,而且往往是从内部先起。”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一般只能靠人工拿测温枪测、靠鼻子闻,现在试点上了红外测温监控系统,能提前预防风险。”

这一监控系统是由人保财险库车支公司联合中国电信试点开发,针对纺织企业原材料承保标的金额大、堆垛面积大、风险点单一等特点,通过科技手段预防和监控火灾事故发生。

在人保财险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保前评估-保中排查-保后减损”已成为常态化流程。据周林介绍,承保前公司会实地进行保前风勘,梳理隐患并协助制定应急预案;承保中则聘请专家实地进行排查,检查消防、电路等设施运行情况。

他还指出,针对纺织原材料火灾后标的不易厘清的特点,人保财险库车支公司还试点通过卫星云图和现场激光3D建模还原标的信息,并将其作为公司理赔时重要依据,依托科技手段助力公司减损降赔。

新疆天润乳业牧场内。

类似的“前置思路”也正在农牧产业链上延展。2021年起,人保财险乌鲁木齐市分公司持续首席承保天润乳业旗下多个核心牧场的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高达10.81亿元。今年6月,双方将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单一险种、单一场景”迈入“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全风险类别”。

公共服务场景中的“全域保障”:从游客安全到公共治理

当前置风控的思路从产业领域延伸至公共服务场景,保险更成为提升区域公共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在文旅产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让游客“安心游”成为当地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

2024年起,喀什地区为在当地旅游景点内的所有游客统一投保了安心游保险产品。据人保财险喀什地区分公司主要负责人李刚介绍,安心游保险采用统一投保、政府缴费、集中运营、政企共建的模式,由政府出资500万元,由人保财险喀什地区分公司承保,保障内容涵盖意外身故、意外医疗、财产损失等责任。

不管是在景区游玩不慎受伤,还是因见义勇为、遭受火灾爆炸、拥挤踩踏、食物中毒、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意外,甚至包括外地和本地旅游者、按规定享受免票待遇的旅游者以及境外入喀旅游者等各类游客群体,都在保障范围内。

喀什古城景区安全岛。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喀什古城景区周边,如今分布着一个个“安全岛”——小型急救站配备专业急救设施和值班急救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对游客进行初步救治,为后续专业医疗救助争取宝贵时间。

喀什地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米尔艾合麦提江表示,随着喀什地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游客数量逐年大幅增长,尤其是喀什古城等热门景区,人员密集度非常高。在旅游旺季或大型文旅活动期间,游客流量剧增。这对景区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南疆地区地广人稀,医疗资源相对分散。一旦发生意外,等待救援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米尔艾合麦提江说,目前,在喀什地区4A级以上的17个景区内都搭建了安全岛。像喀什古城景区、香妃园、博物馆等人员密集、交通状况复杂的文旅场所,都设置了安全岛。

据了解,在“安心游”保险和“安全岛”建设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文旅局与保险公司等合作方会定期召开会议,双方还构建了信息共享平台,将游客投保信息、出险情况、安全岛使用数据等进行共享,以优化核保理赔和景区安全布局。

可见的是,无论是防雹网试点、“气象+保险”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还是棉花全产业链保险服务、乳业综合金融保险服务与文旅“安心游”机制,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趋势,保险的功能正在持续前移。

从果农的防雹网,到纺企的热成像监测,再到景区的安全岛,保险与风控、监测、应急体系的联动,使风险管理更早、更前端、更精准地介入产业运行。保险机制不再是产业发展的“附属品”,而正在成为构筑产业链韧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随着产业集群规模扩大、极端天气增多、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这种“前置化”的风险治理逻辑或将进一步外延。对区域产业体系而言,其意义远超理赔本身。风险治理的逻辑正在改变,而保险的边界也在被重新定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