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现象”: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的楼越来越高……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11-22 1 0
  

  来源:今晚吃基

  基哥最近参加的几次业内饭局,总绕不开一个词——“永赢现象”。

  曾以固收见长、主动权益排名第45位的永赢基金,如今竟凭借“智选”系列等产品杀入主动权益第12名,2025年前三季度规模增速高居全行业第一!

  很多人都在问:Why?

  基哥也不知道Why,但基哥可以总结一下饭桌上各家各派的观点:

  第一: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准狙击年轻投资者情绪价值的系统性突围。

  永赢的破局点,在于彻底放弃了“稳健即正义”的传统逻辑。它敏锐捕捉到新一代基民——我们姑且称之为“小登”人群(偏好高波动、追求短期爆发力、对年化10%毫无兴趣的年轻人)——的真实需求:他们不要细水长流,要的是净值跳动的心跳感;不要四平八稳,要的是账户数字的戏剧性反转。

  本质上,永赢给出的是“矛”式策略:

  极致行业集中、超高换手率、主动暴露于热门赛道。比如永赢科技智选,成立之初仅1000万,一年内规模飙至115亿,年度涨幅超200%,近半年超20个交易日单日涨跌超4%。

  这套打法的特点是——在相关行业主题,通过主动选股,完成对“高波动”的提纯。而市场给出的答复是:你够猛,我才能“看见”你!

  第二:永赢全家桶不只是品牌,它在客户端是一种社交货币。

  光是高收益高波动,可能也不会带来规模起飞。更关键的是,永赢把产品做成了社交货币——它不再依赖传统渠道或是明星基金经理,而是将营销主战场转向小红书、抖音、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一句“今天又涨了X%!”配上净值曲线图,迅速在社群中裂变传播。

  这种时候,高波动不再是风险提示,反而成了炫耀资本——“敢持有的人,才配享受超额收益”。

  当然,永赢也试图平衡风险。它将“智选”系列明确定义为“工具型产品”,并通过调整限购额度来传递风控底线:这种“既给糖又亮剑”的姿态,满足了流量冲动,但又显得并不过分。

  第三:监管也在观察。

  饭桌上也有人说,监管层虽对这类偏离基准、风格极致的产品保持关注,但永赢似乎始终在规则边缘精准起舞。

  它的成功,本质上是一次对Z世代投资心理的深度洞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情绪价值远胜夏普比率。

  正如永赢掌舵人马宇晖所言,要用10-15年跻身头部。如今,1981年出生的他选择了一条更快的路——只造矛,少谈盾。

  不要再谈什么潮水退去之后如何如何。

  在潮水退去前,永赢已站在浪尖,执矛而立,将这个时代最躁动的资金与目光收入囊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