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岗全面推进“鸿蒙之区”建设:162个场景开放,百亿级投资启动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11-20 1 0

界面新闻记者 | 梁宝欣



深圳龙岗在城市运行体系中引入操作系统,并以制度化方式向企业开放真实场景。

11月17日,龙岗区相关部门向界面新闻透露,全区面向鸿蒙生态企业全面开放政府订单资源,并建立“场景机会清单”与“企业能力清单”的双清单制度。目前,龙岗已梳理形成162个场景机会清单和124个企业能力清单,覆盖警务、水务、医疗、教育、市政等多个关键领域。

与场景开放同步,龙岗还启动“开源鸿蒙/RISC-V创新应用大赛”,涉及智能家居、工业控制与智能硬件等方向;并与CSDN合作建设开源社区,为开发者提供交流与实验环境;位于坂田街道的深圳工业软件园首批50家企业正式入驻。

这些举措虽然涉及场景、技术和企业等不同方面,但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为操作系统进入城市设备创造持续运行的条件。

围绕这一目标,龙岗提出了两个思路:“鸿蒙产业化”与“产业鸿蒙化”。前者指操作系统在不同设备和行业场景中的工程化应用;后者则通过现有产业链设备向鸿蒙体系进行软件与硬件适配。两者构成了“鸿蒙之区”建设的基础框架。

据界面新闻记者进一步了解,未来三年,龙岗将在政府投资项目累计投入超100亿元采购鸿蒙等相关产品与技术。同时,根据《龙岗“鸿蒙之区”建设方案(2025—2026)》,龙岗区将推动政务及公共服务系统全场景鸿蒙化,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基础能力。

上述提到的162个场景中,有部分已经实际运行。警务系统中,龙岗已上线鸿蒙智慧警车,用于接处警可视化指挥与巡逻盘查的移动操作;在水务体系,百合星城二次供水鸿蒙泵房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云—边—端”协同模式下的能耗管理与设备调控。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开放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并不常见。过去,鸿蒙系统多在手机、平板等标准化设备上运行,而这些设备在形态、接口较为统一。比较之下,城市设备则呈现出高度异构性,底层系统横跨多个版本与技术路线。

复杂的运行环境,也让操作系统进入城市体系面临更高的门槛。像水务和市政设备通常需要24小时持续运行,停机可能影响供水、交通等公共服务;工控设备常年处于高温、高湿或振动条件下,容错空间有限。此外,不同的设备跨越多个技术代际,维护链条涉及多个部门和供应商。

在此背景下,规模化真实场景成为城市操作系统跨设备验证的前提。龙岗建立“场景机会清单”与“企业能力清单”的双清单制度,为操作系统在同一区域内接触多类型设备与运行环境提供了条件。



城市场景的开放,是鸿蒙落地的关键条件之一;而龙岗能够推进“鸿蒙之区”,则来自其产业结构与鸿蒙技术路径的结构性匹配。

鸿蒙的研发启动于2012年前后,其最初定位并非手机操作系统,而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以处理异构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这一路线决定了其需要在多类型设备上进行验证。

龙岗具备这种产业结构基础。其拥有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与嵌入式设备制造链条,包括模组、芯片、机器人、传感器及多种中小终端设备的生产环节。多数鸿蒙拟适配的设备类型都能在本地找到制造商或者应用环境。

目前,龙岗已形成从芯片设计、模组制造、整机装配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体系。2024年,龙岗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1131亿元,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平台、检测等产业链全环节。在此基础上,龙岗已培育形成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此外,龙岗已集聚110家鸿蒙生态相关企业,具备多场景测试的条件。



在场景开放和产业链基础之外,操作系统要进入城市运行体系,还需要机制、技术和空间等多方面的支撑。龙岗也在同步推进这些环节。

机制上,设立区级鸿蒙之区建设专班,并组建企业专家参与的“鸿蒙总师团队”,用于跨部门协调与方案论证。

在技术层面,推进软件与硬件两侧的适配工作。软件侧计划推动工业软件、AI算法、智能控制等系统在鸿蒙平台上的适配优化;硬件侧则构建“开源鸿蒙+开源芯片”生态,搭建鸿蒙模组生态、推进“三全智能”鸿蒙化、布局机器人鸿蒙化等终端领域。

在空间层面,规划建设坂田、大运两大鸿蒙产业集聚区,分别承担操作系统研发和应用落地的功能;并规划11个“鸿蒙园区”和5栋“鸿蒙楼宇”,整合不少于18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

总体来看,龙岗“鸿蒙之区”建设已从规划走向落地实施阶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