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约1.5家小贷公司“消失”,保险系小贷命运如何?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11-19 5 0

界面新闻记者 | 冯丽君

在监管趋严、门槛抬高、行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正在面临“洗牌”。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863家,而2024年12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仍有5257家,今年前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减少近400家,这相当于每天约1.5家小额贷款公司“消失”。

保险系小贷公司亦面临相似命运,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中国人保、中国平安、阳光财险等险企近两年均有清退动作。

十年前,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险企积极参与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与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部分险企顺势切入小额贷款业务,将二者协同发展,但随着监管与经济环境变化,两大业务双双“黯然失色”。

多险企“撤退”

近日有消息称,2025年6月25日,人保金服全资子公司重庆人保小贷公司(下称“人保小贷”)因决议解散,正拟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通知债权人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债权。

据了解,人保小贷成立于2017年11月27日,在全国范围开展互联网小贷业务。

除注销小额贷款牌照外,中国人保也在今年退出了支付业务。央行官网披露,2024年7月,人保金服旗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人保支付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下称“人保支付”)的业务类型由互联网支付变更为储值账户运营Ⅰ类,并于2025年7月1日注销。

阳光财险持股38%的广州惠金小贷公司(下称“惠金小贷”)在今年7月被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注销小额贷款业务资质,注销后不得再从事小额贷款相关经营活动,名称和经营范围不得再使用“小额贷款”字样。目前,该公司已更名为广州惠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是保险公司中,小额贷款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近年来亦调整频繁。

2022年,平安普惠注销湖南平安普惠和深圳平安普惠的两张小贷牌照,并将其重庆金安小贷经营区域从全国缩减至重庆地区,而该牌照也于2024年注销。

2022年底,中国平安就将旗下珠海横琴平安钱进小贷所有股权转让给明珠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晓途网络科技公司。

今年年初,中国平安全资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转让广州平安好贷小贷公司(下称“平安好贷”)100%股权,受让方为上海耳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把资源集中在了另一边。今年7月,平安融易旗下金联云通小贷增资至100亿元,增幅达100%,成为继抖音旗下中融小贷和腾讯旗下财付通小贷之后的第三家百亿小贷公司。

相关内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此举是为了积极的提升小贷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容易、稳健的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据悉,金联云通小贷成立于2016年8月,由平安融易(黑龙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融熠有限公司、未鲲(上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锦炯(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入局之初

保险系小贷公司起落,还要追索到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兴起与没落。

2015年初,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让银行“敢贷愿贷”,人民银行、原保监会等五部委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和支持小微企业的指导意见》,推动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以信用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为主要载体,“政府+银行+保险”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

此后多地区、多家保险企业快速跟进。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人获得融资金额1015.6亿元,其中,有25个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共支持12.3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贷款188.6亿元。

在此背景下,作为曾经的“小众险种”,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一度大幅增长。2015年年报显示,原安邦财险信用保证保险收入为7069万元,同比增长378%众安保险保证保险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16%,信用保险收入5172.8万元,同比大增1192%

《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年)》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较2017年末上升8.2个百分点。保险在其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2018年,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累计为62.25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助其获得银行贷款867.73亿元。

在此背景下,多家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小贷公司或打造助贷平台,切入小贷业务。

“当时是响应五部委的政策号召,也探索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理想很丰满,保险公司参与既可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某保险业专家告诉界面新闻。

在2015年年报中,中国太保表示“快速布局个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打造‘太享贷’品牌”,“太享贷”为中国太保旗下助贷平台,提供贷款中介服务。2015年,太保产险签署了全国小贷行业首单贷款履约保险合同,通过和小贷公司共担风险的机制,为科创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

中国平安则早在2010年就有小额贷款业务,2015年又设立了作为互联网场景下的专营小贷牌照主体“平安好贷”。

人保小贷成立于2017年,其官网称人保小贷积极探索“科技+保险+信贷”的商业模式,通过保贷协同一体化为人保集团主业发展添加新动能。

此外,阳光财险参股的惠金小贷2016年成立;众安保险参股的重庆众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1.1765%。

在2017年年报中,中国平安表示,保证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由2016年的81.36亿元大幅增长至2017年的198.80亿元,主要原因是公司对保证保险产品结构及业务进行调整,线上保证保险业务模式快速推进。2018年其年报显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主要与集团内部专业公司紧密合作,并积极应用金融科技,业务风险可控。

业务边缘化

但上述银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模式,在落地过程中出现了抬高融资成本、风险和成本由贷款人“买单”的案例。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助贷险”“信用保证保险”相关投诉发现,多数投诉都集中于2018年-2020年。

有用户称,“在消费金融app上申请的银行贷款存在强制捆绑保险,贷款流程中无保险提示、无投保确认;保费推高实际年化利率至36%。”

另有用户称,“当时(2018年8月)业务员要求购买一份廉价的保险作为放款理由,至今(2020年9月)保单也没有给我。年利率高达43%。”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通过暗访督查发现,有部分银行保险机构、助贷机构在贷款中违规收取应减免费用,强制捆绑销售,收取高额服务费和代理手续费,抬升了综合融资成本。

彼时原银保监会通报了几则典型案例,其中就涉及某保险集团下属公司与某银行合作发放小微企业普惠型贷款,强制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服务费,推高年化综合融资成本至22.16%。其中,保险集团下属公司收取费用占综合融资成本的56.53%。

为规范行业发展,2020年5月,原银保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提出不得在信贷审批时,强制企业购买保险、理财、基金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等。除特定标准化产品外,银行不得为企业指定增信和专业服务机构。银行不得强制企业购买保证保险,不得因企业购买保证保险而免除自身风险管控责任。

在监管趋严,以及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增速开始放缓。



“现实很‘骨感’,因为风险难以控制,保险公司亏损严重。”上述保险业专家告诉界面新闻。

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显示,保证保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平安产险主动加强风险管理,调整和优化客群结构,聚焦于保险费率更低的低风险优质客群。

同时,平安产险保证保险综合成本率持续提高,2023年达到131.1%。“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小微企业客户的还款压力仍然较大。过去,保证保险业务为平安产险创造了显著的承保利润,但近期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保证保险综合成本率有所波动。”2023年四季度,平安产险暂停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

中国人保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也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2018年,中国人保信用保证保险同比增长134%,业务收入达到115.86亿元;2019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5.58%,达到227.76亿元。而2020年这一数字锐减至53.29亿元,2021年再度减少至30.16亿元,2022年小幅回升至53.72亿元,自2023年开始其年报中再无信用保证保险相关数据披露。

在今年发布的助贷新规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在贷款领域的合作也在减少。界面新闻从多家商业银行内部业务人员处了解到,“在贷款领域银行很少与保险公司合作,助贷平台更是三令五申不允许合作,哪怕客户少点”。

界面新闻采访的多家目前仍在做小额贷款业务的险企内部人士均称,其所在公司保险业务与小贷业务并无合作,仅分别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行。而谈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均表示已经算“边缘业务”了。

退出主因

今年年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对小额贷款行业提出了更加清晰、严格的“红线”。

《暂行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应当立足当地,不得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跨地市展业的条件由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规定。同时明确,对“失联”或“空壳”小贷公司,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引导相关公司到市场监管部门办理名称、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头部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优势突出,一些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或特定产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垂直市场也具备较强竞争力,为增加长尾客户的融资可得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经营管理粗放、信用风险偏高等问题,过度营销、不当催收、违规收费、出租出借牌照等乱象时有发生。”

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业务的下沉,都对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空间形成“挤压”。有相关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现在地方小额贷款公司都不太好做。”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地方小贷公司业务普遍立足地方,一方面受当地经济波动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面临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因此整体数量和规模呈下滑态势。

“保险公司清退小贷牌照的主要原因是不赚钱,目前小额贷款平均利率约7% ,但小额信贷公司的成本8%左右且坏账高,小贷成保险公司‘利润黑洞’;小贷属于‘重资产’,在偿二代规则下,资本充足率压力大,拉低整体ROE,降低偿付能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告诉界面新闻。

根据中国人保半年报,人保金服2025年上半年亏损2100万元,是半年报披露的唯一亏损的主要子公司。据了解,人保金服主要包括车主生活服务、线上客户服务、线上销售服务、支付金融服务,其中支付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人保小贷和人保支付,如前文所述,二者相关牌照目前均已注销。

“目前保险公司做小贷的必要性几乎没有,优势也不明显,资金成本也并不低,且风控、催收、运营不如银行,场景流量又被互联网平台占据。保险公司参股或合作是较佳选择,亲自持牌实无必要;把资本和人力放回保险核心,更划算也更安全。”王国军告诉界面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