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类企业司法挽救案件呈现三大难点,北京法院将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
11月18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报司法挽救科创企业整体工作情况,并发布8个典型案例。北京一中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法院将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研发团队稳定性等纳入评估,为AI、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挽救指引。
通报显示,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司法需求,成功挽救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格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27家,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通过重整、和解程序引入投资24亿元,化解各类债务超100亿元,稳定2000多名职工岗位,一半以上企业通过庭外与庭内重整程序相结合,实现快速挽救。
经统计,科创企业从启动重整到批准重整计划平均用时4个半月,既实现困境企业的快速救治,又较好实现产业延续、核心技术安全等多重价值目标。在维护金融、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科技项目持续运营、有效提升算力的核心研发等方面发挥了司法保障作用。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表示,科创类企业司法挽救案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技术迭代快,挽救时效性要求高。高新科技行业技术生命周期短、市场需求变化快,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一旦落后于市场需求,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迅速陷入经营困境。同时,在国际融资渠道受到挤压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科创企业陷入困境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通过司法挽救科创企业的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是对创始人依赖度高,核心资源绑定程度深。科创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创始人的技术专长、创新能力和渠道资源,其个人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技术竞争、市场判断与团队稳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及脱困重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审理的案件中,超六成企业创始人是核心技术的研发者以及创新团队的领导者,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
三是轻资产为主且融资方式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研发人员及科研技术,资产构成中著作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占比高。在审理的相关案件中,70%以上的企业拥有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资产。科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大,通常有金融机构、对赌协议、员工持股平台等不同渠道融资形成的债权。利害关系人诉求各异,增加了司法挽救过程中偿债方案的协调难度。
“这些特性既是科创企业司法挽救的难点,也是机制创新的着力点。”李忠勇表示,法院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针对新业态完善规则,比如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研发团队稳定性等纳入评估,为AI、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挽救指引;同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偿债”等新模式,破解轻资产处置难题。二是凝聚多方合力,加强与市发改委、科委、工商联等部门的协作,建立“科创企业困境预警机制”——在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初期就介入指导,避免陷入“资不抵债”的绝境;同时推进破产管理人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的复合型管理人,提升案件审理质效。三打造过硬审判队伍,定期开展“科创企业破产审判专题培训”,邀请技术专家、行业协会人员授课,让法官精准把握不同领域的技术特点;同时加强与其他法院的研讨交流,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规则,为全国科创企业司法挽救工作提供“北京样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