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如何护航新质生产力?上海法院这样做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1-13 1 0

从芯片技术秘密维权到AI换脸侵权认定,从游戏角色泄密禁令到生成式AI平台责任划分,上海法院以一系列凝结司法智慧的案例,勾勒出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轨迹。

11月1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开展“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集中采访活动,澎湃新闻记者随行走进上海法院,观察司法一线的改革动向。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则是创新成果从“智力火花”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法律桥梁。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聚集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的头部企业,也率先面临新型知识产权纠纷的挑战。

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3.32万件,审结13.18万件,审限超12个月案件占比逐年下降,上诉率、申诉率等指标均优于最高人民法院设定的合理区间,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司法保护的质效。

面对技术迭代与法律滞后的矛盾、创新活力与权益保护的平衡难题,上海法院通过深化司法机制改革,交出了“保护创新、激励创造”的答卷。

审判格局优化:精准匹配产业高效维权需求

“如果案件审理周期过长,我们的技术秘密可能已经失去市场价值了。”上海某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的担忧,道出了新质生产力领域企业的普遍心声。

新质生产力领域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传统审判模式难以适配产业对“效率”的迫切需求。为此,上海法院率先构建“三级联动”的知识产权审判格局: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为“顶层牵引”,统筹全市审判标准;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为“中枢核心”,集中审理重大复杂技术类案件;以4个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12个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为“毛细血管”,承接属地一审案件。

这一专业化布局既保障了重大案件审判质量,又大幅缩短了简单案件审理周期。

立足产业特色精准施策,也是上海法院的鲜明特点。在芯片产业集聚的浦东新区,法院深入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反不正当竞争纠纷类案件新旧司法解释适用规范提示预警”等3个场景已嵌入审判系统;在人工智能企业扎堆的徐汇区,法院成立专项研究组,重点破解算法侵权、数据权属等新型纠纷;在数字经济活跃的嘉定区,全国首家“数字经济司法研究及实践基地”落地,构建起“涉个人信息处理及关联人格权益保护纠纷”等四大类案件分类研究体系。

这种“技术反哺司法”的模式,精准呼应了产业对“高效治理”的需求。正如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咨询研究部部长殷雨薇所言,如今AI技术和AI产品整体都处于高速迭代的状态,AI技术迭代周期仅3个月,产品迭代周期近6个月,司法效率必须跟上产业节奏。

裁判规则明晰:为创新划定法律边界与方向

2025年初,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一起生物医药技术秘密纠纷案,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法律边界。

案情显示,杭州启某医疗器械公司前员工吴某将心脏瓣膜手术器械的技术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上海御某医疗科技公司。尽管御某公司最终研发成果与启某公司不同,但法院认定,吴某的泄露行为帮御某公司节省了6个月调研时间,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构成“消极使用”侵权,最终判决赔偿60万元。

“这个判决明确了技术秘密保护的边界——不仅‘照搬使用’算侵权,‘参考借鉴’导致竞争对手获利,同样要担责。”法院如此阐述。这一裁判规则的细化,对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生物医药产业意义重大,而生物医药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技术秘密正是企业的“生命线”。

数据显示,上海三中院、上海知产法院自2023年9月以来,共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29件、审结25件,受理技术类案件3659件、审结3248件,以坚实司法力度守护科技创新。

在网络游戏产业,上海法院还直面着“游戏换皮、外挂、偷跑泄密”三大行业顽疾。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长聘教授刘维认为,“偷跑泄密”会直接摧毁企业通过“版本更新”吸引用户的经营模式,企业亟需“快审快判”和“快速制裁”。

2024年,浦东新区法院审理的《崩坏:星穹铁道》泄密案给出了明确答案:玩家陈某在游戏内测期间,偷拍7个未公开角色的实机形象、技能数据并对外传播,法院在收到米哈游公司诉前行为保全申请后48小时内,裁定陈某停止泄密,最终判决其赔偿50万元。

针对行业法律困惑,上海法院持续发力:对“游戏换皮”案件中“适用著作权法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分歧,通过类案检索梳理裁判思路;对商业秘密赔偿数额不明的问题,探索“侵权获利+研发成本”的计算方式,适当提高判罚数额,让侵权者“得不偿失”。

截至2025年6月,上海法院已发布三批共50余件科技创新领域典型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回应着产业需求,每一条规则都在为创新“指路”。

AI司法平衡:留足发展空间,守住权利红线

今年7月,徐汇法院对朗某公司诉秘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的判决,引发AI行业广泛关注。

原告朗某公司认为,秘某公司运营的某AI搜索平台将侵犯其电视剧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第三方网盘链接置顶,构成帮助侵权;但法院审理发现,秘某公司已履行算法备案义务,建立了“一键投诉”渠道,且在收到侵权通知后24小时内删除了链接,主观上无过错,最终驳回原告诉请。

“这个判决的关键是‘技术中立’豁免的精准适用。”徐汇法院在裁判要旨中明确,既要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也要给AI技术留足发展空间,不能因为平台提供了搜索服务,就让它承担无限的审查责任。

而嘉定法院审理的“AI换脸侵权案”,则划出了技术应用的“边界”。被告易某公司开发的“某颜”小程序,允许用户通过观看广告或充值会员,将他人发布的古装短视频中的人脸换成自己的。

法院认定,该行为未经原作者许可,将他人作品用于商业用途,既不是“独创性改编”,也不属于“合理使用”,最终判决易某公司赔偿7500元。

“AI不是‘法外之地’,技术创新不能以侵犯他人权益为代价。”法院强调,该案的典型意义在于明确了AI换脸的法律边界,同时通过司法建议,引导易某公司加强素材来源审查、履行算法备案义务。这种“判决+建议”的模式,既纠正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又避免了“一罚了之”对产业的冲击。

法治生态构建:推动“多方联动”治理模式

2025年9月,浦东新区法院审理的“秒某职场”商标权纠纷案,以原告撤诉告终。

该案中,原告认为被告在百度竞价广告中使用“秒某职场AI课程”字样,侵犯其商标权。法官在开庭前与当事人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了解双方的诉求,并主动向百度公司调取关键证据,发现被诉侵权行为与原告主张不符,最终,在法官的释法说理下,原告主动撤回了起诉。

案件结束后,被告专程向法官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并表示作为一家致力于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这次诉讼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未来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合法合规经营。

这起案件的处理,彰显了司法的“速度”与“温度”。法院阐述指出,精准司法避免了对合法经营的技术平台造成创新阻滞,传递了司法保护创新、审慎认定侵权的明确信号。

“一个地区的司法判决体现了对新兴技术的包容度和前瞻性,对当地产业影响深远。”殷雨薇表示,欧盟因《人工智能法案》监管过严导致AI产业发展放缓甚至可能停滞,而中国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理念,“实践证明,相对宽容的司法判例对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过于限制则会阻碍创新活力。”

更重要的是,上海法院正积极推动“多方联动”的治理模式。针对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徐汇法院通过分析案件数据形成“数助治理”报告,为行政部门监管提供参考;嘉定法院的数字经济基地定期邀请AI企业、行业协会、技术专家召开研讨会,让司法裁判更贴近产业实际。

同时,上海法院发布的每一件典型案例、每一个司法建议,都在向市场传递“保护创新、规范竞争”的信号。正如上海三中院、上海知产法院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服务保障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所强调的,司法要“助推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从游戏世界的侵权纠纷到AI算法的边界界定,从芯片技术秘密维权到竞价广告的商标争议,上海法院用典型案例明晰裁判规则,让司法成为创新的“守护者”——既守住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底线,又给技术探索留足了试错空间;既回应了产业的现实需求,又前瞻了技术的未来方向,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