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扇面书画通史展,上博的宋元扇面拿出了一半

亿通速配 亿通平台 2025-11-13 5 0

中国的扇面书画艺术,以“小中见大”的独特方式,承载了中国的美学与文化内涵。

澎湃新闻了解到,11月14日起,“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扇面书画名品展”将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对外展出,呈现馆藏宋、元、明、清及现代不同时期名家精品扇面书画百件,其中不乏宋元名家绘纨扇页,如存世最早的书法纨扇页——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元代盛懋《秋江垂钓图》等。

据悉,这也是国内外首次以扇面为载体展示中国书画通史的展览。

上海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扇面书画作品,数以千计,从北宋纨扇书画至现代折扇书画,时间跨度近千年,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与书法,形制包括扇页与成扇等。展览“至扇至美”以此为依托,遴选100件/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代表作,旨在呈现扇面书画的艺术演变与时代风貌。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李兰告诉记者,从宋代纨扇的细腻写实、到明代金笺的华彩纷呈、清代折扇的笔墨革新,并通过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这一展览可看作扇面书画艺术的通史陈列。“过去扇面作品是作为书画作品的一种形式穿插在上博书画通史陈列中,而此次展览则是聚焦扇面的通史,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据悉,此次扇面通史的梳理展示也是海内外首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上海博物馆馆藏宋元扇面精品展出了一半

走入展厅,便可看到左右两侧分别安置了四个展柜。这是展览的第一部分——宋元单元,呈现了以纨扇为代表的两宋扇面书画艺术,以及两件稀有的元代纨扇。

在两宋时期,纨扇书画极为兴盛,产生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并流传至今。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有纨扇,又称团扇、合欢扇、宫扇,扇面由绢丝制成。宋朝皇帝大多喜爱并提倡扇面书画,甚至亲自参与实践创作。真正将纨扇书画艺术推上巅峰的,当属宋徽宗赵佶,他不仅亲自参与纨扇书画的创作,还大力发展翰林图画院,并指导画院的学生写生作画。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宣和画院的花鸟画多崇尚细腻生动的画风,极大促进了扇面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

宋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绢本

展览现场,宋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

《草书七言诗二句》(局部)

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是展览的第一件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纨扇页。该纨扇上书写的是“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此书章法布局巧妙,于圆形扇面中气势弥满又疏密得当,行笔圆转流畅,笔法浑厚凝重,兼具唐代草书的纵逸和宋代文人的雅致。

宋林椿,《梅竹寒禽图扇页》 绢本设色 

边上的展柜呈现的是南宋画家林椿的绢本设色作品《梅竹寒禽图扇页》,为现存宋代有明确款识的书画之一。这件作品画面截取梅竹局部表现冬日清寂之境:寒雀栖立梅梢,羽毛以细毫勾勒;梅枝苍劲与竹叶坚挺形成刚柔对比,禽鸟神态柔和,枝叶交错间透出自然生机;宋代马麟的《楼台夜月图》扇页则裁取亭廊台榭的一角之景,图上高柳擢秀、明月当空、呈现深幽意境。

元盛懋,《秋江垂钓图扇页》,绢本设色

展览现场《秋江垂钓图扇页》(局部)

元代时期,因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纨扇书画艺术逐渐式微,作品数量十分稀少。在第一单元的8件作品里,有两件是元代扇面,极为稀有。其中,元代盛懋《秋江垂钓图》则是罕见的名家绘画纨扇页,绘了一位文士在秋意清瑟、芦草丛生的岸边独自垂钓的情景,作品用笔稳健厚润,空间层次分明,意境闲逸悠然。

展览现场,元代佚名,《雪霁图扇页》

《雪霁图扇页》(局部)

澎湃新闻了解到,由于宋元绢本极为脆弱,为最大限度保护文物,这一单元的展品将分期展出。上半场展期为2025年11月14日至2026年1月4日。展出宋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扇页、宋林椿《梅竹寒禽图》扇页、宋马麟《楼台夜月图》扇页以及宋佚名《花坞醉归图》扇页、宋佚名《荷塘鹡鸰图》扇页、宋佚名《虞美人图》扇页、元盛懋《秋江垂钓图》扇页、元佚名《雪霁图》扇页。

此次展览的下半场展期为2026年1月6日至2026年2月22日,将展出宋马麟《郊原曳杖图》扇页、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扇页,以及宋佚名《溪山风雨图》扇页、宋佚名《猿鹭图》扇页、宋佚名《蜀葵图》扇页、宋佚名《溪桥归骑图》扇页、元盛懋《雪溪卖鱼图》扇页、元佚名《山殿赏春图》扇页。

展览现场,宋佚名 《虞美人图扇页》

 《虞美人图扇页》(局部)

为此,该单元将总计展出16件作品,包括12件两宋名品,以及4件元代作品。李兰告诉记者,“上博馆藏的元代扇面数量不超过10件,而馆藏的宋元扇面总计也就30余件。为此,此次特展几乎拿出了一半馆藏用以展示。”

扇面书画艺术的千年艺脉

扇面书画艺术历经唐宋的兴起与鼎盛、元代的式微、明代的复兴及清代的繁荣,至近现代融汇中西,形成一部微缩的中国书画史。展览意在突出扇面“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如宋代纨扇的细腻写实、明代金笺的华彩纷呈、清代折扇的笔墨革新,并通过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全面展示扇面书画的艺术多样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宋元之后,观众可以看到经过元代低谷期后的明代时期扇面艺术。明代扇面以折扇形式出现。折扇又称折叠扇、撒扇、聚头扇。书画折扇最早由日本传入北宋,谓之“倭扇”,在明代本土化后取代了传统纨扇书画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扇面书画样式。明中期,随着苏州地区经济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兴盛,吴门画派兴起。吴门地区书画家热衷于折扇书画的创作,开明代文人折扇书画风气之先,为扇面书画艺术的第二次繁荣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明谢缙《汀树钓船图扇页》 纸本设色

明沈周《行书落花诗扇页》 金笺

明祝允明扇页作品

观众可以看到明早期谢缙《汀树钓船图》折扇页,之后则是吴门四家的作品,包括沈周《疏树小桥图》扇页、文徵明《楷书赤壁赋》扇页、唐寅《行书花下酌酒歌》扇页和仇英《海棠山鸟图》扇页等。李兰告诉记者,谢缙《汀树钓船图》折扇页是早期罕见之作,在素面纸本上作高士垂纶,笔墨质朴浑厚,题诗相衬,犹存元人笔意,与元代文人画一脉相承。而在吴门四家的展示里,仇英《海棠山鸟图》扇页则是收藏大家吴湖帆的旧藏,上有吴湖帆与其夫人潘静淑的跋语,足见其珍贵。

明仇英,《海棠山鸟图扇页》 ,金笺设色

展览现场,仇英《海棠山鸟图》边有吴湖帆与其夫人潘静淑的跋语

转角处有晚明名家作品,如松江派的董其昌《秋山积翠图》扇页、陈继儒的《梅花图》扇页等,他们以各自的风格延续了的扇面艺术。

到了清代,扇面书画艺术创作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潮流。清初,在众多的书面艺术流派中,无论是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还是以“四僧”为代表的个性鲜明的遗民画家,亦或是重视师法自然的“金陵八家”,都纷纷以折扇扇面为载体进行书画创作。这一部分重点呈现王原祁  《青山白云图》扇页、王原祁《仿倪瓒山水图》及缪彤《行书》成扇、石涛《竹石梅花图》扇页、顾炎武《楷书恭祝子翁诗》扇页、卞玉京《兰石图》扇页等展品。

清王原祁,《青山白云图扇页》 纸本设色

从晚清到近现代,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逐渐发展成为金融、工商业发达的繁华都市。以上海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海上画派” 异军突起,他们将金石书法的笔意融入扇面书画,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格调。同时,颜文樑的作品则通过学习借鉴西洋画法,创作出融会中西的扇面作品。

展览现场,(左)颜文梁以水彩画法绘制扇面,(中)梅兰芳画扇

展览现场,郑午昌扇面绝笔《天台山一角游图》

扇面书画创作是文人雅士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时常在扇面上轮流题诗作画,互赠诗文,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到现代。李兰告诉记者,“展柜中,有梅兰芳画与友人的扇面,也有郑午昌的扇面绝笔《天台山一角游图》。在郑午昌绘制的这件扇面背后,有其好友吴湖帆书写的《行书悼午昌词》。”

展览结尾处,观众还可以看到藏扇箱,以及吴湖帆、庞元济藏扇面册页,以此讲述扇的保存与鉴藏。

庞元济藏《明沈周山水扇册》

对于扇文化的梳理

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中央则有一个辅助厅,以立轴、手卷等形式,呈现绘画中的扇文化。李兰表示,”谈及扇面书画,必定要依托扇文化。从宋代的纨扇到明代的折扇,这些书画艺术的载体离不开扇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辅助展厅

在这一单元,观众可以看到对于麈尾的介绍。麈尾并非扇子,但却是魏晋时名士喜执麈尾谈玄,以彰风雅,并寓“领袖群伦”之意,兼具驱虫、掸尘、象征身份之用。据了解,日本正仓院现存唐代塵尾实物,由细长的木条与塵尾毛组成,形状类似马尾松。

展览展板

羽扇是中国最古老的扇种之一,《说文解字》释“扇”从“羽”,可见其渊源。该扇形一般分为两类:一为长柄羽扇,扇面以雉、孔雀等尾羽制成,其长度可达两米左右,多为服务贵族之仪仗用扇;一为短柄羽扇,以鹤、鹅等禽类羽毛制成扇面,其中又以纯白鹤羽最为贵重,具有质软风柔、清新雅致的特点。长柄扇,又称障扇、掌扇。这一扇子有遮尘蔽日的功用,后演变为礼仪器具,用以修饰皇家威严,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辅助展厅

展出的书画作品里的纨扇

展出的书画作品里的折扇

纨扇,又名团扇、宫扇,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期盛行,并出现了大量以纨扇为载体的书画作品。在展厅的书画作品中,清代罗聘、闵贞的《纨扇仕女图轴》均描绘了手执纨扇的仕女形象。折扇是展览中出现得最多的扇面样式,在明代本土化后取代了传统纨扇书画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扇面书画样式。在几件尺幅较小的作品里,则有关于蒲扇的描绘。

展出的书画作品里的蒲扇

蒲扇

展览将展至2026年2月22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