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支持者在美国纽约一个投票站外展示候选人祖赫兰马姆达尼的竞选海报(手机拍摄)。新华社 图
11月4日,出生于乌干达的34岁印度裔政客祖赫兰马姆达尼赢得了美国纽约市长选举。由此,纽约市产生了历史上首位千禧一代市长、首位穆斯林市长和首位印度裔市长。
马姆达尼出生于一个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足迹横跨亚非美洲的学者家庭,是纽约市历史上罕见公开强调自己持有民主社会主义立场的市长,他的胜选似乎注定要引起跨国连锁反应。
“马姆达尼并不属于那种‘旅外印度人功成名就’的工整范畴。他来自一个更古老、带着海盐与香料气息的世界——印度洋世界。正如他母亲米拉奈尔在《季风婚礼》和《马萨拉情缘》电影中捕捉到的那种文化气候:既是印度的,也是东非的;既是全球的,又有根基;既有熟悉的样貌,又有流动的变化。”印度《印刷报》在分析文章中写道。
政治立场与印度当局不同
“历史上只有极少数时刻,我们能够从旧世界迈向新世界。当一个时代结束,一个民族的灵魂得以发声。今晚,我们从旧走向新。”当地时间5日晚,马姆达尼在胜选演讲中引述了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1947年发表的午夜演讲,当时印度刚刚迎来独立。
几个月前,马姆达尼已将印度宝莱坞电影文化融入竞选语言中,以此向自己的南亚血统致意。他的母亲是印度重要电影导演米拉奈尔,父亲马哈茂德马姆达尼则是在乌干达长大和学有所成的印度裔学者。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他录制了多条印地语信息,经常在其中化用宝莱坞电影的画面和台词。
在胜选演讲中,马姆达尼感谢了他出生在印度的父母。据美联社报道,马姆达尼的印度亲友们纷纷请求为他举办庆祝派对,印度网民为马姆达尼的胜利而欢呼,国大党资深领袖沙希塔鲁尔等印度政客在社交平台称赞这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然而印度政府并没有就此发布正式声明。执政党印人党的干部对马姆达尼甚至表达了强烈不满。据《印度斯坦时报》6日报道,印人党孟买支部主席阿米特萨塔姆表示,他“不会容忍任何‘姓汗(指南亚穆斯林社群人士)’的人领导这座城市”。印人党国会议员、宝莱坞演员康格娜拉瑙特则攻击说:“他(马姆达尼)听起来更像巴基斯坦人,而不是印度人。”
实际上,马姆达尼与其家人的政治立场与印度当局格格不入。2019年,针对《公民身份法》引起的争议和抗议活动,马姆达尼的母亲奈尔在印度电视台接受采访时严词批评莫迪政府,强调“印度的世俗主义受到威胁”。
马姆达尼还曾经公开指控印度总理莫迪是“战犯”,这指的是莫迪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未能阻止2002年反穆斯林骚乱的发生,事件造成超过千人死亡。马姆达尼甚至将莫迪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并列,认为这三人代表着他最不同意的政治方向。
《印刷报》6日的评论文章说,10月10日,美国多家印裔与印度教侨民组织联合发表公开信,指责马姆达尼“煽动对印度教徒的偏见与仇视”,认为他的言论“具有分裂性、歧视性,不符合一位试图领导多元城市的领袖应有的品格”。马姆达尼还被套上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印裔侨民刻板印象,即“试图用文化身份作为通行证,在西方贬低印度以换取政治好处的印度人或印裔穆斯林”。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说,马姆达尼与“印度身份”的关系并不只是胜选时播放一首经典宝莱坞歌曲那么简单。他在演讲中所致敬的尼赫鲁,因其“软弱”、“世俗”、“偏袒穆斯林”、“亲社会主义”等立场而被莫迪视为印度如今许多问题的根源。
在马姆达尼心中,他自己“是在一个多元的印度愿景中长大的”,是“一个无论宗教信仰如何,所有人都能找到归属的印度”,而莫迪及其政党所倡导的“以印度教为中心的印度教至上主义(Hindutva)愿景”,“只为特定类型的印度人留有位子”。在胜选演讲中,马姆达尼感谢了“也门杂货店老板”、“塞内加尔出租车司机”、“乌兹别克护士”、“特立尼达厨师”以及“埃塞俄比亚阿姨们”。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马姆达尼的竞选材料有印地语、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等多种语言,直接向移民选民说明影响生活的具体议题。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城市研究副教授、亚裔美国人研究顾问索尼娅穆恩希指出,这些视频通过数十年来的宝莱坞文化符号建立共鸣,让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各代南亚侨民都能感受到熟悉感。
“他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和孟加拉语视频意义重大——这些社区的家庭英语能力有限、从事必要劳动、贫困率高。视频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结合了文化熟悉度与他明确的愿景。”穆恩希说。
马姆达尼的胜利似乎还为印度反对党阵营带来一些鼓舞。包括尼赫鲁的曾孙女普里扬卡甘地在内的印度国大党领袖在比哈尔邦竞选时强调,马姆达尼致敬尼赫鲁“正好反击了印人党言论”,说明“尼赫鲁仍在全球受到尊敬”。
“泛非主义承诺”
1991年,马姆达尼出生于乌干达。作为印度穆斯林后裔,他自幼辗转南非等多国成长,最终与家人在纽约落脚。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在允许双重国籍的美国,马姆达尼仍具有乌干达国籍。
许多乌干达人也为马姆达尼的胜利感到自豪。他青少年期间曾在乌干达主流报纸实习。一位指导过他的记者告诉BBC,乌干达国内对马姆达尼的崛起“感到非常兴奋”,尤其是因为他的年轻。根据《CIA世界概况》,乌干达人口的中位年龄仅16.2岁,是全球第二年轻的国家。
马姆达尼的父亲马哈茂德马姆达尼在乌干达长大,并在乌干达最古老、最重要的大学——马凯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 工作了十多年。他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结识了妻子奈尔,当时她正在为电影《密西西比芳香》(Mississippi Masala)进行调研,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伊迪阿明执政时期乌干达驱逐来自亚洲的移民(主要为印度裔)的故事。
马哈茂德曾出版《瓦解殖民世界》、《界而治之:原住民作为政治身份》等批判著作,以其反殖民主义研究著称,主要探讨殖民主义在非洲的遗产及其对治理、身份与正义的影响。《纽约客》10月的长文关注到了马哈茂德的泛非主义愿景,BBC报道也将马姆达尼的胜利和泛非精神联系起来。
前联合国及非盟高级官员、埃塞俄比亚人阿卜杜勒穆罕默德称马哈茂德是“非洲政治的杰出学者”,是一个不断追问权力与正义问题的人。穆罕默德认为马姆达尼继承了父亲的“泛非主义承诺”,也继承了父母“自由思考的勇气”与“属于全世界的信念”。
马哈茂德在乌干达民主转型后到了南非的开普敦大学,试图推动该校学术的去殖民化,此举遭到守旧派的强烈抵制,构成了学术界史上的“马姆达尼事件”。马姆达尼一家因此曾在开普敦生活约3年。一些南非人也为马姆达尼的胜利感到自豪。
穆斯林世界的关注
马姆达尼的复杂身份一直都是其政敌攻击和舆论非议的目标。《纽约邮报》、《以色列邮报》等媒体在市长选举前爆出,马姆达尼的母亲2013年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的孩子“很不美国”、“还是个印度人和乌干达人”。
面对马姆达尼高调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市长选举中的主要对手、纽约州前州长科莫攻击马姆达尼是反犹太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同情者”。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多次表示不希望马姆达尼当选纽约市长。
《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称,马姆达尼的胜利引起全球左翼政治家与活动人士的共鸣,也在他家族有渊源的地区受到特别关注。然而,以色列等被他批评的国家也提出了严厉反击。以色列侨民事务部长阿米哈伊奇克利在措辞激烈的声明中指责纽约市“把钥匙交给了一名哈马斯支持者”。
不过,马姆达尼在竞选中曾与纽约的犹太领袖会面,拜访多间犹太会堂,并承诺解决城市内日益上升的反犹主义问题。
马姆达尼的胜利也引发对穆斯林民主与现代政治的讨论。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产阶级社群关注马姆达尼与其叙利亚阿拉伯裔妻子拉玛杜瓦吉的Instagram照片,把他们视作“大都市穆斯林的国际化象征”。英国首都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时代》杂志撰文称赞马姆达尼。与马姆达尼相似,汗本人也因穆斯林身份遭受过舆论攻击,而二人都是同性婚姻、性少数平权等进步政治议程的支持者。
据《纽约时报》报道,法国左翼阵营称马姆达尼的胜利是自由与包容的象征,但法国右翼担忧“觉醒(woke)人士与伊斯兰左翼”的崛起。
BBC报道说,尼赫鲁当年精彩演讲的背后,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南亚次大陆社群骚乱,死亡人数以百万计。与尼赫鲁相比,70年后,在纽约,说着“漂亮话”的马姆达尼面临着截然不同却同样艰巨的任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