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药集采丢标背后 单一产品依赖下的生存危机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11-06 2 0
   

  国内药品市场再次迎来新一轮洗牌。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近日公布,55个品种、453个产品中标,覆盖抗感染、降糖、降压等高需求治疗领域。科伦、华海等企业纷纷报喜,而曾在流感药物市场称霸的药,却因核心产品奥司他韦颗粒剂意外出局,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集采丢标 核心命脉受挫

  奥司他韦颗粒剂并非普通产品。2023年,该产品为东阳光药贡献了超过75%的营收,是其不折不扣的“现金奶牛”。更重要的是,公司超八成的销售依赖医院渠道。此次丢标,意味着东阳光药将失去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入场券”,市场份额、营收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面临断崖式下滑的风险。

  这不是医药行业首次因集采丢标而震动。曾在2018年至2021年间多次丢标,导致核心产品销售额暴跌,股价一度跌去七成。但与恒瑞相比,东阳光药的产品结构更为单一,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管线薄弱 转型之路挑战重重

  东阳光药并非没有转型意识。公司在感染、慢病、肿瘤三大领域布局了超100款在研产品,看似雄心勃勃,实则隐忧重重。

  首先,研发投入“高占比、低绝对值”。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为3.48亿元,仅为恒瑞同期的十分之一。这种投入规模难以支撑多管线同步推进,导致在研项目大多停留在临床前期,短期内难以商业化。

  其次,管线布局“广而不精”。在感染领域,奥司他韦面临罗氏新一代药物玛巴洛沙韦的冲击;慢病领域的胰岛素产品虽中标集采,但利润微薄;肿瘤药物克立福替尼尚在临床三期,进度落后于已上市的竞品。整体来看,东阳光药的管线缺乏突破性创新,同质化竞争严重。

  东阳光药尽管也有转型意愿,但在研发实力、资金储备和管线成熟度上均显不足。公司过度依赖奥司他韦的营收结构,使其在丢标后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若不能尽快推动在研产品上市或通过合作引进新产品,其市场地位将难以维持。



  结语

  东阳光药的困境,是当前企业在国家集采与创新转型双重压力下的一个缩影。对于仍停留在“单品打天下”阶段的药企而言,此次丢标不仅是一次业绩警告,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考验。能否在仿制药红利消退前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将成为东阳光药,乃至同类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命题。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