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免疫科团队迎来温馨时刻。
一名从小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免疫缺陷罕见病患者小伟(化名),今年25岁,刚刚步入婚姻殿堂。他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医院,为主诊医生们送上喜糖。这次在熟悉的诊室里,笑声和祝福交织在一起。

2025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罕见病患者小伟(化名)为医生送喜糖和锦旗。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小伟是一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者,小时候他反复感染,肝脾重度肿大,鼓着“将军肚”,一度有生命危险。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团队通过精细免疫评估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小伟PIK3CD基因E1021K新发杂合变异,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过度活化PI3K综合征,APDS)。医生结合发病机制进行精准治疗,小伟的人生也迎来转折,开始像同龄人一样步入校园、走向社会。
“内心非常感谢他们的照顾,不然我真的没啥希望了。”11月3日,小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他和复旦儿科免疫科团队保持联系,定期到医院做检查,成年后也常来医院,为小病友们做分享。这次他来送喜糖,还咨询了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通过新技术,他的孩子将避免携带这种免疫缺陷基因。
看着患者健康成长、成家立业,复旦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副主任医师王文婕难掩感动。她在朋友圈写道:“4岁来到复旦儿科就诊,15岁明确基因治疗至今,一直以来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现在已经是25岁的有志青年啦。今天特意来送新婚喜糖。愿罕见病被更多人看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王文婕医生的朋友圈。
“人生的希望瞬间没了”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也称免疫出生缺陷(IEI),是一类由于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已超过500种。
小伟出生于2000年,从有记忆起,生活就与“看病”关联在一起。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常常呼吸道感染、腹泻,没少往医院跑。小伟家住安徽一个小县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三四岁时,母亲便开始带他辗转到上海求医。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最早接手小伟治疗的是临床免疫科主任王晓川,他发现小伟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值。但在21世纪初,基因检测技术尚不发达,当时只能进行单基因检测。医生在小伟的基因测序中未发现常见的BTK或CD40LG基因致病变异,初步诊断为基因未明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此后,小伟接受不定期的静脉丙球输注,仍然时有呼吸道感染。几年后,他渐渐出现多部位的淋巴结肿大,10岁左右在安徽当地治疗时,医生考虑他出现结核病,但抗结核药物治疗2年仍没有明显好转。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与过敏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孙金峤回忆,他第一次接触小伟是在2009年。那时小伟因反复感染来院就诊,肝脾明显肿大,整个人看上去很虚弱,比起同龄人显得更矮小、瘦弱。
孙金峤解释,PID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先天存在缺陷,容易出现反复感染,还可能伴发过敏、自身免疫、自身炎症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致残、致死率都很高。当时,小伟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为他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帮助他控制病情。
2014年前后,小伟出现一次危险状况。王文婕那年刚开始负责小伟的治疗,她说小伟因病情加重从安徽来上海住院,当时这个14岁的男孩肚子很膨隆,肝脏、脾脏重度肿大,影像学检查发现,他腹腔的淋巴结已经大到七八厘米。为了判断病变性质,医生必须进行腹腔镜淋巴结活检手术。
让王文婕印象很深的是,小伟有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项手术有一定创伤性,他当时很懂事,有超出他这个年龄的懂事,他说‘我为了活下去,愿意再做各种检查’。”
小伟也清晰地记得,14岁时自己对人生、疾病已有认知,那次病情复发很重,“我觉得人生的希望瞬间没了”。做腹腔镜淋巴结手术前他很恐惧,由于淋巴结挤压,他已经出现肾积水。他记得在医生办公室,王文婕陪他聊天、逗他,尽量让他放松心情,“我不想吃米饭,她(王文婕)就去给我买面条吃”。
所幸那次术后病理提示,小伟是淋巴结反应性组织增生。排除肿瘤后,加用激素抗炎,小伟的病情渐渐好转起来,肿大的淋巴结、肝脾慢慢缩小了。不过,尽快明确致病基因,仍然是最紧迫的事。
明确诊断,人生转折
小伟治疗的真正转机也从2014年开始。
2013年至2014年间,《科学(Science)》《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陆续发表了多篇研究,揭示出一批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相关的新致病基因。孙金峤说,儿科医院在中国率先开展基因测序来诊断免疫缺陷疾病,借助这些最新科研成果,团队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小伟携带PIK3CD基因E1021K新发杂合变异,终于揭开了困扰多年的病因之谜。
孙金峤解释,PIK3CD基因突变导致PI3K信号过度活化,改变细胞内代谢,活化下游mTOR和细胞内Akt,因此这种突变被称为功能获得性突变,这类疾病被称为过度活化的PI3K综合征(简称APDS)。
明确诊断后,免疫科团队结合发病机制开展精准治疗。通过文献学习、与国外学者交流,医生为小伟加用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进行靶向治疗。令人欣喜的是,小伟的病情随之得到进一步缓解,此后顺利减停激素,西罗莫司结合定期静脉丙球输注下,他逐渐和同龄人一样,长得更高更壮。
孙金峤说,目前医疗界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已经越来越成熟。近年来,该院临床免疫科开展了APDS多维度研究,总结中国PIK3CD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APDS的临床特征,建立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亚群精细免疫表型快速识别APDS的方法。此外,他们还进行了APDS抗体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对中国APDS患者mTOR抑制剂靶向治疗进行疗效分析。
截至2025年,复旦儿科已诊断和治疗了50多例与小伟病情相似的APDS的患者,多数患儿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稳定,少部分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后良好。相关研究成果,也在多个国际医学期刊发表,并运用到临床诊疗工作中。
如今,小伟已经长到一米八的个头。自从明确诊断并接受精准治疗后,他的病情明显好转,身体发育也赶上同龄人,身高、体重、外貌与普通人无异,免疫力也恢复正常。不过,为了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他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进行靶向治疗,同时每月输注一次丙球。
对小伟来说,原本充满坎坷的人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两年前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安徽当地的公务员。2025年他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步入婚姻,他们正计划生小孩。
目前,他和妻子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第三代试管婴儿治疗。医生运用孕前遗传基因诊断(PGD)技术,对胚胎进行基因筛查,从中选取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优质胚胎进行植入。“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不会再遗传我这种免疫缺陷病了。”小伟说。
看着小伟一路走来的历程,王文婕替他由衷高兴,作为医生也倍感欣慰。“这么多年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来自病人的健康。一个孩子从病重的状况,慢慢能够健康地生活,到现在成家立业,这是让医生最欣慰的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