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小长假,夜幕下的海口万绿园,海风将草坪音乐会的旋律送向四方。
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市民与游客循着海风与吉他声而来,在天空与草坪之间,为自己寻觅一方惬意的坐席。
作为2025海口艺术周的重要配套活动,“夸下海口”草坪音乐会没有明星与流量的喧嚣,却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成了艺术周理念最生动的注脚——真正的艺术活力,是融入城市呼吸,兑现为每个普通人可感的幸福时刻。
在这座滨海城市里,“幸福海口”不是政府报告里的抽象概念。它是海燕小学门口家长接送孩子时歇脚的公园,是荣山寮村渔民看着游客挑海鲜时的欣慰笑容,是骑楼老街上琼剧爱好者哼出的熟悉唱段,是外卖骑手在暖“新”驿站喝到的一杯热水……这些“微小却确定的幸福”,如同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珍珠,被生态、更新、文旅、服务等要素串联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共同织就成海口最动人的生活底色。

海口云洞图书馆。视觉中国 图
生态宜居
从“按需造绿”到“绿色转型”,绿水青山释放民生红利
下午5时许,海口市海燕小学门口的“海风园”(燕鸣园)里,几位家长正坐在花坛边聊天,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走出来。这个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是2025年海口新建的10个口袋公园之一。“以前接孩子,家长只能挤在马路边等,电动车、汽车来来往往,又乱又危险。”来接孩子的徐女士感叹说,如今公园就建在校门口,有树有花有座位,孩子放学后还能在这玩一会。”
据海口市城市管理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海口建成174个“口袋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2025年新建改建10个“口袋公园”,进一步织密“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生态网络。“我们是‘按需造绿’。”海口市城市管理局规划发展科科长张曦说,每个“口袋公园”从规划之初便“问需于民”:江东白驹“口袋公园”应市民需求增设便民驿站,海风园配套家长休憩功能,人民桥西侧的民生园开展适老化改造,充分考虑各类人群需求。

美兰区的“口袋公园”风铃园。杨鹤 摄
这种“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微改造,比“大手笔”的绿化工程更能触动人心。“公园就在家门口,老人孩子都可以就近休闲放松。”在海口龙华区清凉园,王女士正带着孙子在散步,遮阳连廊与水雾系统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纳凉场所。“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王女士笑着说。
从城市中心的口袋公园,到海边的美丽海湾,海口的生态幸福正在从“点”向“面”延伸。沿西海岸一路向西,便可抵达被誉为“最美日落”打卡地之一的荣山寮村。霞光浸染下的沙滩犹如世外桃源——孩子们赤脚奔跑、嬉戏追逐;年轻人围坐遮阳伞下,弹着吉他轻声哼唱,惬意悠然。远处,渔船刚靠岸,渔民便在沙滩上铺开渔获,就地开卖。
“以前靠打渔为生,一遇台风天,几天出不了海,日子紧巴巴的。”村民符永强家世代为渔。近年来,村里推动“渔业文化+生态旅游”,他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海鲜餐厅,生意日渐红火。“现在村里越来越热闹。以前总向往外面的世界,如今才发现,家门口的海、村头的老树,都是别人羡慕不来的风景。”走在荣山寮村的街巷中不难发现,这里已聚集了海景民宿、观海书屋、音乐餐吧、露营基地等20多种新业态。它们与传承百年的定置网捕鱼技艺、独特的沙滩鱼市拍卖相融合,吸引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前来,沉浸式体验休闲渔业与海洋文化的交融共生。
荣山寮村的变化,源于海口对海洋生态治理的重视。2025年,海口市发布《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打造全域美丽海湾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国家级全域美丽海湾。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稳步推进,荣山寮村的海洋环境持续改善,渔旅融合产业得到发展,曾经的“沉睡资源”在绿色转型中被唤醒,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今,这里成为海口“绿色产业型美丽海湾”的典型代表,展现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融的可行路径。

红城湖利用水体和植被覆盖有效降低了温度,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苏弼坤 摄
这种“生态惠民”的理念,正悄然融入城市的日常肌理。在“无废景区”假日海滩,每天清晨,一场“陆海空”立体保洁悄然展开——海面上,环卫工人驾驶作业船打捞漂浮物;沙滩上,保洁车来回穿梭,细致清理沙隙间的烟头与塑料;景区内,可降解餐具渐成标配。“以前来海滩偶尔会看到垃圾,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很多游客都会自觉把垃圾带走。”来自广州的张先生国庆期间带着家人在此度假,他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保温杯,“既能喝热水,也能减少塑料污染。保护环境,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责任。”近年来,海口逐步建立并完善海上环卫制度,实现对海岸线和近海海域的常态化保洁,有效治理岸滩与海洋垃圾,守护碧海清波。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份《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评估结果显示,海口在宜居城市中,位列全国第8。
城市更新
在“老记忆”中注入“新生活”,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看,这就是我未来的新家,有130平米呢!”在海口市美兰区横沟村城市更新项目展示中心,横沟村村民辜女士和邻居们围在沙盘前,仔细查看户型布局,了解最新建设进展,脸上洋溢着期盼的笑容。
横沟村是海口典型的城中村,位于美兰区新埠岛片区。过去由于缺乏系统规划,村内道路狭窄,逢雨必涝,基础设施陈旧。“以前最怕下雨,屋里漏水,出门蹚水,孩子上学都成难题。”在此居住几十年的辜女士谈起往日情景,不禁连连摇头。

海口横沟村城市更新项目(二期)。杨鹤 摄
转变始于城市更新的推进。作为海口市第二批集中开工的城市更新项目,横沟村项目总占地约680亩,计划分三期开发。项目一期于2023年8月启动,二期已于2025年6月接续展开。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设成为一个集住宅、商业、幼儿园、文化展览馆、养老院、社区卫生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未来社区。
“未来社区的核心,是将更精细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完善的配套最大化地融入社区,让教育、医疗、商业、养老、休闲等需求都能在15分钟生活圈内得到满足。”中交蓝色港湾未来社区营销负责人王先生介绍道。目前,项目一期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已全面建设完工。幼儿园、颐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建筑错落有致。不久后,居民们即可在家门口享受从“一老一小”照护到医疗文娱的全面服务,生活宜居度将获得实质性提升。
据了解,自城市更新行动启动以来,海口市已启动包括城中村改造、成片开发及危旧小区自主更新在内的项目共19个,目前均在有序推进。海口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项目推进中,海口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严格遵循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目标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1月10日,正在加快建设的琼山区博雅片区(一期)城市更新项目。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摄
如果说横沟村的更新是“从无到有”,那么骑楼老街的“老房新生”则是“从旧到新”。走进海口市中山路骑楼老街,南洋风格的建筑立面被修缮一新,斑驳的墙面露出原本的色彩,窗户上的雕花精致依旧。街道两旁,各种老字号、文创店、咖啡馆、特产店、非遗展示馆等错落有致,老房子里传出的琼剧唱段和音乐剧,与游客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以前骑楼老街杂乱破旧,什么摊子都挤在一块儿,修缮以后井然有序了。”商户甄学刚从2017年起就在骑楼老街开海南特色饮品店,是老街变化的见证者。随着海口对骑楼老街进行保护性修缮,引入文创、餐饮、文化体验等业态,让老房子变成了“活的文化载体”。“现在不仅游客扎堆,很多本地人也爱来转转,喝杯咖啡,听听琼剧,感觉骑楼老街又‘活’过来了。”甄学刚说,这几年老街的人气越来越旺,他的小店迎来送往过自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韩国、新加坡等多国游客。如今小店成了网红打卡点,店门口顾客排长队成为日常。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骑楼建筑群,骑楼老街是海口的“城市名片”,也是海南侨乡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10年起,海口市政府启动了骑楼老街保护综合整治工程,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理念,采取“微循环”“渐进式”的保护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精心修复,在保留骑楼建筑特色和历史风貌的同时,通过引入新业态让老街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文旅融合
从“明星演唱会”到“琼剧文化季”,构建城市文化认同感
“一边品尝老爸茶,一边欣赏《骑楼往事》音乐剧,仿佛瞬间‘穿越’回下南洋的年代,这种体验太独特了。”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南洋主题原创音乐剧《骑楼往事》在海口骑楼老街首次亮相,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老街韵味与新潮生活的交融,本土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碰撞,既带来深度的沉浸体验,也实现了文化的无声浸润,让游客纷纷表示“很上头”。除音乐剧外,近年来,海口骑楼老街在节假日期间推出街头琼剧表演,让这一传统艺术走近大众,展现海南历史文化魅力。据悉,骑楼老街即将启动街区内的舞台改造工程,未来将定期推出琼剧演出,打造常态化文化体验项目。
“第一次听琼剧,感觉非常独特,尤其是唱腔,和我家乡的戏曲很不一样。”在2025年第十届大致坡琼剧文化季期间,来自河南的周女士在朋友推荐下专程前来体验。“不仅能听戏,还能了解海南的历史故事,很有收获,琼剧就像是海南的一张‘声音名片’。”

《追鱼》选段:夫妻观灯。微信公众号“海口发布”图
作为海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曾因受众老龄化、传播方式单一而面临影响力式微的困境。为让这一传统艺术“活”起来,海口持续开展“琼剧进校园”“琼剧进社区”“琼剧文化季”等活动,并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切片传播,吸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关注。“以前总觉得琼剧是‘老人戏’,现在发现很有意思。”23岁的本土居民王雨涵近年来开始迷“琼剧”,她经常一边听戏一边在社交平台开直播。今年的大致坡琼剧文化季,通过多元活动打造“传承+创新+融合”文化盛宴,推出琼剧名家新秀演唱会、精品琼剧剧目展演、“琼韵有理响”古诗词琼剧戏歌课程等,推动琼剧从剧场艺术走向日常生活,从传统传承转向年轻化传播。
除了激活传统曲艺,海口还积极引进大型演出活动,着力打造“国际演艺之都”,持续为城市注入新活力。2025年以来,多场高热度演唱会和音乐节相继在海口举办。时代少年团、刀郎、陈奕迅、张艺兴、TOP登陆少年组合等艺人轮番登台,吸引大批岛内外歌迷专程前来“打卡”。此外,2025汽水音乐节、2025海口WATERBOMB水弹音乐节等品牌音乐节也成功落地,掀起一波波观演热潮。

滨海大道楼宇灯光秀播放欢迎刀郎及“刀迷”们的标语。微信公众号“海口发布”图
“我是专程从武汉飞来海口看演唱会,顺便玩了几天。”刀郎的歌迷陈女士表示,海口的“全城宠粉计划”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演出期间,当地酒店、景区、餐饮和免税店联合推出超百项优惠,“不仅听到了想听的歌,还游览了火山口、品尝了海鲜,真切感受到海口的热情与贴心,太喜欢这座城市了。”陈女士的体验,恰是许多游客共同的心声。在携程发布的最受外国朋友欢迎的国内城市Top10名单中,海口位列其中。
“这两年海口街头随处可见外地游客,城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海口市民王先生感慨,虽然自己没去演唱会现场,但经常在朋友圈刷到相关照片和视频,“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热烈的氛围,生活在这样的城市,幸福感很强。”
据海口市旅文局统计,截至2025年10月上旬,全市已成功举办22场大型演出,累计吸引观众及游客44.11万人次,直接拉动经济效益约21.58亿元。然而,文旅融合的价值远不止于“吸引游客”这一维度。海口市旅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借明星引流”,更关键的是让“文化认同”成为市民与游客共同的“精神内核”。“当市民为所在的城市自豪,当游客能真切感知城市的文化魅力,这种‘幸福感’才是最深刻的。
创新服务
从“暖新驿站”到“一刻钟生活圈”,实现群体共建共享
下午2时许,海口龙华区新城吾悦广场的暖“新”驿站里,外卖骑手小李正坐在沙发上喝水,手机插在充电口上充电。“午高峰送完几十单,累得不行,过来歇歇脚。”小李说,以前送餐累了,只能在路边的树荫下歇脚,夏天热,冬天冷。现在驿站里有电有水有空调,还配了“骑手友好地图”。“上面不仅有各驿站的位置,还有医疗、充电、修车等便民措施标识。”小李说。

在北冲溪社区的暖新驿站内,周边居民在此静心阅读。苏弼坤 摄
这样的“暖新驿站”,是海口专为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打造的“城市港湾”。驿站内饮水机、医药箱、沙发、充电插座等设施齐全,既提供临时休憩、车辆停放服务,也开通了诉求收集渠道。通过“市级示范站+区级标准站+社区微驿站”三级服务体系,海口已建成184个暖“新”驿站,覆盖主要商圈与社区,让“城市摆渡人”从“路边歇脚”转向“进站暖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入感。
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正以更温暖的形态延伸至“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夜经济配套服务的升级中。
在海口龙华区海垦社区,72岁的王元安老人每天清晨步行5分钟到小区对面的汇鑫农贸市场买菜、吃早餐,再踱步百米到滨濂村茶店与老友叙旧。“以前想买点新鲜菜得绕远路,现在下楼啥都能解决。”他的感慨,道出了“一刻钟生活圈”的温度。目前,海口正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满足买菜、就餐、社交等日常需求”的生活场景全覆盖。“什么叫幸福?幸福就体现在这些生活日常里。”王元安说。
2025年,海口入选商务部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截至目前,先行区建设已覆盖海口主城区189个社区,“小需求不出社区,大服务不超一刻钟”的便民服务网正加速织密。同时,聚焦老年人就餐难题,海口市民政部门更创新“养老机构+助餐”“餐饮企业+助餐”等模式,建成65家长者饭堂并实现镇街全覆盖,叠加“中心带站”专业养老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用餐、文娱、健康等多元关怀。
当暮色降临,海口的夜经济同样因服务升级而更有活力。为匹配夜间消费需求,海口市优化商圈、街区、夜市等夜间经济集聚区的交通配套服务,缓解车辆停放难题。同时,加强食品安全、治安、卫生、消防等配套管理措施和服务功能,共同织就夜经济的“服务保障网”。在高德扫街榜近日发布的国庆夜生活报告显示,海口在“2025国庆十大夜生活活力城市榜”中位列第四。这不仅体现了海口在培育“夜经济”方面的成效,更表明“越夜越活力”已成为椰城的一张特色名片。

琼台师范学院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安妮正与学生沟通交流。海口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登淋 摄
海口在服务领域的创新,不仅惠及本地市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外籍人才前来定居发展。来自南非的劳拉已在海口工作生活七年,去年她从一名英语主播转型为中非商业咨询公司创始人。“海口是一座非常友好的城市,是外籍人才工作生活的温暖港湾。”劳拉表示,海口市民游客中心设立的“人才服务单一窗口”为她办理业务带来极大便利,“工作人员热情细致,能用英语交流,遇到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就像我们的‘贴心管家’。”她还提到,海口的医院配备有外语流利的医生,孩子入学也有双语学校可选,“这些细节让人倍感温暖,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据了解,海口在全省率先设立“外国人服务综合窗口”,推动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信息共享,实行“并联审批”模式,并探索实施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单向认可机制。近年来,海口持续畅通外籍人才来琼通道,不断提升他们在海口扎根、发展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晨光里的口袋公园到星月下的烟火夜市,从清晨的海滩保洁到深夜的暖“新”驿站,海口正以全时段的用心,编织着一座“白天有活力、夜晚有温度”的宜居宜游之城。这里的幸福从不限于阳光下的绿水青山,更藏在一餐一饭的温暖里,一街一巷的烟火里和一技一生的传承里,让每个人在这里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被关爱——这是最朴素,也最珍贵的幸福模样。
更动人的是,海口正将文化根脉的厚重、民生温度的柔软与国际视野的包容,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如今的“幸福海口”,不再只是本地人的日常,更通过多元渠道走向世界——大型演唱会的海外直播、在琼外籍人士的社交分享,还是海外旅游平台上的游客评价,都在向全球展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