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10月下旬,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下称远景)张雷来到北京,参加了一场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闭门研讨会。
在这场以“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为主题的闭门会上,远景首次发布了“天机”气象大模型与“天枢”能源大模型,以及远景伽利略AI风机、远景伽利略AI储能等技术和产品。
这家大众认知里的能源企业,开始大力布局AI领域。会后,张雷接受了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
张雷认为,与此前的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生产力革命不同,AI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实现了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飞跃,这种根本性的范式转变意味着系统开始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决策、自我进化。
“AI不再是单纯的工具属性,而是从客体走向主体。人工智能的主体意识,必将从数字世界出来,最终会改变物理世界。”这是张雷眼中的“物理人工智能”概念。

他认为,人类不应再将AI视为简单工具,而应与之协同创造。未来需要思考,如何让物质规律与数据智能更好的融合。
物理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使机器能够感知、理解并在现实物理世界中执行复杂的操作。其核心在于,通过获取物理世界的数据,然后利用AI算法进行处理和决策,最终通过执行机构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
看似抽象的概念,实际上与未来能源发展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此前,能源数据分散在风场、光伏电站、电网等无数节点,难以全面捕捉。若通过AI算法整合分析,能够让原本无序的能源系统变得可控高效。

“能源的智能化,是促进该行业拥抱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张雷认为,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越复杂,市场化改革就越深入,面对的风险也就更加剧烈,需要人工智能去帮助市场穿越焦虑、捕捉机遇。
据其判断,未来能源行业的竞争核心,将从传统的“物质资产”转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资产”。
“物理人工智能主导下的能源大模型,将是中国能源双碳转型的重大推动力,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的赋能者,能够促进行业的理性繁荣。”张雷表示,同时让行业摆脱“比大小、拼肌肉”的内卷式的同质化竞争,是用来结束新能源行业“内卷”的重要工具。
在其看来,未来的能源企业都需要使用能源大模型,或者用能源大模型做个性化的迭代,参与他们的决策和管理。
基于物理人工智能、气象模型的基础,远景正在构筑能源大模型,目的是打造更好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更多绿色电力,帮助储能进行市场化交易、风机产生更多收益,以及帮助电网管理风险,留出更多的空间吸纳。
例如,远景此次闭门会上发布的“天机”气象大模型与“天枢”能源大模型,前者提升了中长期气象预测准确性,后者主要应用于提升储能和风机收益,优化电力交易和资产投资决策,扩大绿电消纳。
据界面新闻了解,远景上述发布的大模型将应用于风机、储能、升压站、区域公司、零碳产业园等。该公司在赤峰的零碳氢能产业园,将成为其能源大模型训练场。这里建有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工程,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可再生能源电网。
除了远景,目前多家能源企业在大模型方面有了探索和落地实践。
国家能源集团在今年6月发布了“擎源”,该模型参数规模达千亿级别。据彼时官方介绍,该模型融合了运行监测、设备状态、气象环境等多元数据,开发了‘模型—智能体—应用’的全栈产品,让不同业务的智能体高效协作,动态优化发电。
8月,国能日新发布了新能源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旷冥” 3.0版本,称其覆盖了近6000家新能源场站的实测数据池,可提供风电、光伏等全链路气象要素预测,目标成为新能源行业抵御极端气象风险、提升市场收益的核心工具。
科技大厂层面,阿里云、华为云、天翼云、移动云、腾讯云等企业正把AI应用的场景拓展至能源产业。
今年5月,腾讯云智慧能源首席行业专家孙福杰对界面新闻曾解释称,能源、工业是对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行业,而大模型往往是“黑箱子”,可解释性较差,因此这些行业核心业务对AI的使用较为谨慎。比如说在功率预测、电力交易的实时报价中,均有尝试AI,但准确度还有待于市场考验,一旦有突破,价值非常大。
据界面新闻此前了解,目前AI在工业、能源领域的应用,国央企接受度比较高,这类企业的行业头部效应、标杆效应更为明显,也更为重视社会责任。
“中国的能源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式发展已经在运行,有重大潜力,估计再过一两年,就能看到一个有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初中生。三年左右时间,可以产生重要价值。”张雷表示。
张雷判断,中国拥有丰富应用场景和产业数据,有望在“物理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其他国家对于先进主流能源已经缺乏产业基础、产业集群和生态系统来进行管理。
在张雷眼中,远景是一家能源系统公司,有必要也有条件打造大模型。有些公司只做电池、风机、氢能,但只有在这些领域都能涉足、理解、有全局观,才能做出系统的事。
当界面新闻记者询问张雷是否将“AI+能源”当作其创业的下半场来看时,张雷回答称,远景未来会更多在人工智能世界发力。
对于未来大模型的投入,张雷认为是“需要多少投多少”。目前,远景科技集团下无上市公司。“有时候短期账一算多,你就失去了诗和远方的共鸣。”张雷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