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派|新加坡最大、最强军舰下水,抢占海上无人作战高地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10-24 2 0

“胜利”级多用途战斗舰模型,实际上属于扩展用途的大型护卫舰或驱逐舰。

新加坡海军迄今为止最大、性能最强的军舰下水。

据环球网10月22日报道,新加坡首艘无人机/艇母舰、多用途战斗舰——“胜利”号21日正式下水,这是新加坡海军迄今为止最大、性能最强、结构最复杂的军舰,也是计划建造的六艘同型舰艇中的首舰,它们将取代自1989年服役的“胜利”级导弹护卫舰,成为新加坡海军舰队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胜利”号多用途战斗舰下水。

新加坡海军的“全能战士”

作为新加坡海军下水最大的军舰,“胜利”号下水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由该国国防部长陈振声的夫人为其正式命名。不同寻常的是,这艘新舰不仅沿用了“胜利”级导弹护卫舰首舰“胜利”号的舰名,也沿用了相同的“88”舷号。值得一提的是,从铺设龙骨到下水,这艘新舰仅耗时12个月。该舰下水后将转移至另一造船厂进行后续舾装、系统集成和海试,计划在2028年服役。

“胜利”级在新加坡海军中的定位是多用途战斗舰,是一个全新的舰种,实际上它也确实是一个“多面手”——集护卫舰、无人机/艇母舰和两栖舰为一体,能够执行防空、反舰、反潜、两栖登陆作战、反水雷和情报侦察等任务。正如人一样,身强力壮才能干更多的活,多用途军舰要承担多种任务也必须有较大的“身躯”,“胜利”级长约150米,宽约19米,满载排水量8300吨,采用隐身设计,推进系统采用集成式全电力推进系统(IFEP),以柴油发动机发电驱动电动机,最大航速超过25节,航程7000海里以上。

作为护卫舰,“胜利”级配备了主炮、副炮、垂直发射系统、鱼雷、反舰导弹、直升机机库和起降甲板以及完善的搜索指挥设备。舰艏配备了一门76毫米主炮,再往后是设有32单元“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配备了“紫菀”-30B1远程防空导弹和“垂发米卡”(VL MICA)近程防空导弹。副炮是两座拉斐尔“台风”遥控炮,舰体中部位置设置了2-4座4联装“蓝矛”反舰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300千米,由以色列和新加坡联合研制。集成桅杆内安装了法国泰雷兹的“海火”(SeaFire)S波段四面固定阵列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千米。此外,该舰可搭载一架10吨级的舰载直升机,执行反潜、空中反舰和运输等任务。从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来看,“胜利”级的配置完全达到了一艘大型导弹护卫舰的主流水平。

作为一艘无人机/艇母舰,该舰舰舯设置了多任务甲板和舰尾舱,此外还有直升机甲板和机库以及机库两旁的小艇投放舱,其舰舯能够容纳约8个标准集装箱,舰尾设有两组大型泛水滑道,内部可搭载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为了支持运作无人艇和无人潜航器,其还设置了新加坡自研的Q-LARS 2.0舰载释放和回收系统。在指挥控制方面也有相关电子设备,可支持运作包括无人机、无人水面艇、无人潜航器和智能水雷等多种无人系统的操作。

纳卡冲突、俄乌冲突让许多国家深刻体会到了无人装备的军事价值,据悉,“胜利”号可同时操作多架垂直起降无人机(如ST Engineering的Veloce 60),执行远程侦察与目标指示任务;水面与水下无人平台则用于反水雷、巡逻与水下监视。“胜利”级不仅是一艘舰艇,更是一个“可移动的无人作战节点”,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信息感知与火力协同,也体现了新加坡海军抢占无人海战高地的决心。

作为两栖战舰,该舰尾部的尾舱可以根据任务需求换成登陆艇,执行水平登陆作战任务。其内部还可能设置了多层甲板,包括车辆甲板和人员甲板,搭载一定数量的装甲车以及海军陆战队作战人员。其搭载的直升机还可以用于垂直登陆作战。

从“胜利”级舰载武器和设计定位来看,该舰是一款突出“一舰多用”的多用途舰,能够在高烈度环境下执行多种任务,可以说是丹麦“阿布萨隆”级多用途支援舰在无人装备快速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的产品。“阿布萨隆”级满载排水量约6500吨,兼有护卫舰与两栖船坞登陆舰功能。舰上除装备常规舰载武器系统,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外,专门设置了占全舰总长近三分之二的双层甲板,用于搭载两栖登陆作战人员与装备。“胜利”级在研制过程中引入了丹麦、瑞典等合作伙伴,因此该舰参考“阿布萨隆”级的设计也是意料之内的。

正打造有限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

作为“胜利”级轻型护卫舰(满载排水量约600吨)的替代者,“胜利”级多用途战斗舰排水量增加至8300吨,增加了近14倍,这种变化的背后也反映了新加坡海军转型和对未来战争的变化的认知。

“可畏”级护卫舰配备了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

目前,新加坡海军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中一支不可小视的海上力量,核心装备是6艘“可畏”级护卫舰、8艘“独立”级近海任务舰、6艘“胜利”级轻型护卫舰、4艘“坚韧”级船坞登陆舰以及4艘潜艇。“可畏”级护卫舰满载排水量3200吨,采用隐身设计,配备了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以及反舰导弹,具备较强的区域防空能力。“独立”级近海任务舰排水量约1200吨,也采用隐身设计,配备76毫米舰炮、“米卡”防空导弹,可根据任务增加反舰导弹等装备,具备执行日常巡逻、防空和反舰等多种任务,实际上是一款多用途轻型护卫舰。

新加坡海军希望到2030年完成海上主战平台的升级换代,为此投资近70亿美元用于联合多任务舰、多用途战斗舰和新型“常胜”级潜艇发展计划。“胜利”号是新加坡“三重海军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同步推进多用途战斗舰、联合多任务舰及潜艇采购工作,并启动现役舰艇现代化改造。水面舰艇现代化计划包括对6艘“可畏”级护卫舰进行中期升级,加装“新一代达盖”近程防空系统、“蓝矛”反舰导弹和“火神”导弹等装备,预计2028年完成。近2万吨级“联合多任务舰”计划于2030年前建成,替代现役两栖登陆舰。

准备下水的新加坡218SG型潜艇。

“常胜”级潜艇一共引进4艘,是德国的218SG型潜艇。潜艇长约70米,水下排水量约2200吨,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推进电机和AIP系统等,该型潜艇的AIP系统包括2组功率各120千瓦的第二代PEM燃料电池,可支持潜艇在水下航行2-3周,主要武器为8具533毫米雷发射管,可以发射鱼雷、潜射导弹等武器,雷/弹携带量为18枚。德国可供出口的重型鱼类主要是DM2A4“海鳕”电动鱼雷,该鱼雷的银锌电池组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需要定制不同射程的型号,最小射程约18千米,最大射程超过80千米。为了增强潜艇的态势感知能力,该潜艇采用了先进综合声呐系统,包括艇艏声呐、舷侧阵声呐和拖曳声呐,这些声呐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更适合浅海环境。

服役后,“胜利”级多用途战斗舰将成为新加坡海上编队中集防空反导、反舰平台和两栖进攻为一体的作战力量,可在编队中充当指挥舰的角色,与“常胜”级潜艇、联合多任务舰、“可畏”级护卫舰一起打造海上立体作战体系。

由于“胜利”级多用途战斗舰、“常胜”级潜艇、“可畏”级护卫舰以及未来将服役的2万吨级多任务舰,均具备较强的中远海作战能力(尤其是具备一定的中远程对地打击能力),如果组成联合编队,其立体远海作战能力也不可忽视,未来的新加坡海军很可能将不再局限于近海,会更多地走向远海,这种远海作战能力也将赋予新加坡更强的地区局势介入能力,值得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