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架设文化沟通桥梁,2025中美“知音对话”上海开讲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10-22 7 0

一段穿越了近五十年时光的古琴曲《流水》,曾随美国NASA“旅行者一号”探测器飞向深空,如今在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的“黑匣子”内缓缓流淌。10月20日下午,这首象征“知音”的千年绝响,为2025中美知音对话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活动以“知音对话,和合共生”为主题,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特别环节,汇聚了中美两国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共同开启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对话。

以“知音”精神,建立中美文化对话的桥梁

“大家有没有注意活动开场之前放的那段音乐?”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许蓉在开场致辞中,向与会者抛出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这段古琴曲并非普通的背景音乐,而是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这段7分半的录音,曾在1977年被美国宇航局NASA选取刻录在一张‘金唱片’里,和其他26首地球音乐作品一起,随着‘旅行者一号’太空探测器飞向深空。”

近50年过去,“旅行者一号”已飞出太阳系,在浩瀚的宇宙中前行。许蓉动情地说:“古琴曲被收录在这张唱片里,本身也是中美人民互为彼此的知音的表现。我们携手一同去追寻外太空的‘知音’。”

“知音对话”这一充满诗意的名称,源自卡纳莱斯项目创始人卡拉卡纳莱斯的提议。她在致辞中分享了“伯牙绝弦”的古老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能听到高山流水的意象。两人生活背景是完全不同,却能心灵相通。”她提及,来到现场的嘉宾们之中,很多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建立文化对话的桥梁。“每一个人都代表着‘知音’的精神。” 作为艺术家,她坚信艺术的“超能力”,“音乐不只是共同语言,更是共同情绪的宇宙,能唤醒人类的想象力,帮我们构想更好的共同未来。”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回顾了艺术节与美国艺术界的深厚联结:从美国芭蕾舞剧院、林肯爵士乐团登台演出,到今年7月“城市之夏・上海日”在纽约成功举办,“艺术节始终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宗旨,搭建中外交流平台。”他期待未来能“探索艺术交融新维度,共筑中美文明对话坚实桥梁”。

半个世纪的情谊,艺术的力量跨越国界

在随后的“中美人文交流新思考”专题研讨中,多位中美文化机构代表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诠释了两国“知音”交流的篇章。

 “1973年我们成为首支访华的美国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总裁睿恩德以“50年友谊”为起点,讲述乐团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这半个世纪跨越数代人的情谊中,有无数温暖的故事,“上周一位教授告诉我,他5岁学钢琴时,是从自己钢琴老师车后座溜进音乐厅,听了费城交响的演出。如今,他5岁的儿子也开始学钢琴了。”这个温馨的细节,让睿恩德深感“音乐有超越国界的力量”,“在这段非凡关系的历程当中,我们一直聚焦的都是人文交流。希望能够把我们两国的人民通过音乐连接起来。”

作为拥有125年历史的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已完整访华13次,零散演出十余次,足迹从上海、北京延伸至中小城市。

10月17日晚,费城交响乐团与上海爱乐乐团联手,在上海科技大学同台演出。

在睿恩德看来,音乐会舞台是人文交流最直接的渠道,“音乐家肩并肩合作,为更崇高的目标创造美妙音乐,这就是交流的精髓。”近期,10名费城交响乐团乐手在青岛、杭州、上海开展驻场活动,与青岛交响乐团共奏费交1973年首访中国时演奏的曲目——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为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举办室内乐活动;还与浙江交响乐团、杭州大运河剧院联合演出。疫情期间,乐团更启动数字项目,通过线上大师班连接中国各省市学生,“技术让我们即使相隔遥远,也能保持联系。”

活动现场

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廖燕茹则细数双方的“重逢时刻”: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合演《二泉映月》《黄河钢琴协奏曲》;2013年,两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携手演出费城交响乐团访华40周年的音乐会;2023年,费城交响乐团纪念访华50周年时,73岁的费城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David Booth与90岁的原中央乐团小提琴演奏家朱信人两位艺术家重逢,互赠乐谱。

2013年,中国交响乐团赴美巡演53天,足迹遍布16个州29个城市,一位75岁的美国老太太告诉廖燕茹,“我已经这个年纪了,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去中国看一看,但既然你们来了,我愿意开两个小时的车来看一看你们。”廖燕茹动情地说:“我觉得这就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力量与交融。”

“28年前,我在美国一座百年老教堂录专辑,录音师追求温暖真实的现场演奏效果,不做任何剪辑,对演奏者是极大的挑战。我们用两个夜晚录完20多首作品。手中琴音如天籁飘落的感觉酣畅淋漓,我至今记得。”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于红梅分享。

4年后,她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票在演出前三天即告售罄,“主办方对我说:‘你是第一位在这里举行独奏音乐会的从中国来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我们都非常期待你的演奏,期待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演出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她一次次返场,不由流下了热泪。“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沟通心灵的纽带。”如今,中央音乐学院与巴德学院合作设立海外首个中国民族器乐学位,“教育是播种,能培养更多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

让文化交流扎根未来

面对未来,与会嘉宾不仅分享了成功经验,更从双向视角展望了合作新路径。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前副总裁艾丽西亚亚当斯以2005年在该中心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为例,强调了交流的扩散效应。她回忆,当时北京人艺的《茶馆》在肯尼迪中心演出,她希望将这部优秀作品推荐至更多演艺中心上演,就打电话给伯克利的一位同事推荐该剧,“这位同事和我说,从未和当地的华裔或者中国社群有过交往。我说‘那这不正好是一次机会吗?’。”《茶馆》上演后,这位同事开始与中国产生更多交往,其机构也因此获得了新的观众群。“这就是真正的影响力,艺术的影响力。”艾丽西亚亚当斯强调,面对复杂挑战,更需主动作为:“我们要继续做驻场演出,要继续做长期的巡演项目……我们要超越自己的边界,这是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做的。”

国际表演艺术协会首席执行官大卫贝利从全球网络搭建的角度提出了合作路径。他介绍,其协会代表来自50个国家,拥有约500名成员,并通过“研究员计划”建立了一个遍布全球的700人网络。“真正的挑战在我们看来是流动性,”他指出,“我们要有韧性、要有适应性,相互尊重。全球合作不仅仅在一起工作,而是一起成长、一起学习。”

活动现场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朱敬从剧院运营角度,分享了通过演出、原创、交流、艺术展示、普及教育和数字传播六大平台促进交流的经验。她特别提到,与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合作的系列节目,已通过60余家美国电台播出,让美国观众足不出户欣赏到《运河谣》《夏日彩虹》等中国音乐故事。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经理郭利群以其深厚的对美文化交流经验,强调了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与“润滑剂”。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就开启了对美文化交流序幕:1972年,沈阳杂技团赴美巡演,在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等地引发轰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派出的第一个访美艺术团;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的访华演出也由他们负责承办,跨越太平洋的音乐共鸣,成为中美关系“破冰”时期的经典记忆。

“从那时起,这份‘知音之缘’便从未中断。”郭利群说,过去16年,集团打造的“中华风韵”品牌,每年选派中国优秀艺术院团赴美国演出,迄今已有20余部精品剧目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纽约林肯中心等艺术殿堂上演;纽约帝国大厦的农历新年点灯仪式、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联合打造的“齐白石精品展”等一系列高品质艺术展览项目,让中国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美国社会。

研讨尾声,嘉宾们用“一句话总结+一个问题”的形式,为对话留下思考空间。艾丽西亚亚当斯思考“如何运用战略或政策创建更多机遇”;大卫贝利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私人交往很重要”;中方代表于红梅和廖燕茹则分别关注如何“打破壁垒促进融合”及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2025中美知音对话活动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卡纳莱斯项目共同主办,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和中国银行支持。旨在为中美文化艺术界人员交往搭建高层次的平台,持续加强两国主流文化艺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美人文交流互鉴。本次对话邀请美国卡纳莱斯项目、国际表演艺术协会、费城交响乐团、亚洲协会、北卡罗来纳大学表演艺术中心、芭芭什艺术基金会等,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团等文化艺术、博物馆领域共20余家中美主流机构代表参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