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要上量、要持续、要可控

亿通速配 正规配资 2025-10-22 3 0

10月22日,上海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毛立恒在2025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上表示,四年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实现高位起步、稳健发展,实现了产业集聚、业务集中、改革集成。

据他介绍,目前,有26家机构汇聚临港,6家境外机构设立了交易席位,开通交易权限的机构达128家,初步形成了再保险全产业链条。截至三季度末,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规模达到45亿元,累计登记规模近1100亿元,业务稳步增长。在改革集成上,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联合体完成首单承保,新型风险转移工具进入研究论证阶段,交易流程线上化整体架构基本成形,区块链防篡改、保透明功能发挥初见成效。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全面风险保障需求在上升。”毛立恒表示,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型,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快速发展,大量新兴风险保障需求持续释放;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加快“走出去”。

他认为,全球战略再平衡,国际再保险市场对中国承保能力的诉求在强化。近年来,大国竞争加剧,地缘冲突频发,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更加注重发展和安全的有机统一。选择把再保险承保能力分散到更多的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比较广泛的国际共识。中国再保险市场作为全球市场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策源地,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更要躬身入局、贡献力量。与此同时,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科技赋能的领先优势在凸显。

毛立恒指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既要锚定长期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又要走好脚下每一步、感受过程美好。

首先,要上量。当前,我们已经实现0的突破,截至9月底,交易额达到45亿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但相对于全国再保险市场千亿级交易体量而言,这个占比是远远不够的。下一步,境内业务要再集中,引导头部机构发挥“头雁效应”,分批上平台交易,夯实基本盘。跨境分入要再聚力,探索整合行业承保能力,大船拉小艇,携手闯蓝海。跨境分出业务要再优化,在精准引进承保能力的同时,更要大力引导境外机构上平台交易。

其次,要持续。着重培育“分出+分入+中介”市场生态。下一步,要推动业务和人员双进场,再保险运营中心作为持牌机构,要有职责、有授权,确保有人在、能做事。要引入专业中介机构,支持头部再保险经纪公司在临港展业,加快引进律所、评级等中介机构,做好配套保障。要加强市场履约管理,保障各方权益,增强市场互信。

最后,要可控。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的风险管理中心。下一步,要在推动全量登记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国再保险行业经营风险监测、国别风险地图、机构风险画像,推进精准定价、靶向预警。要加快创新风险转移工具,助力填补巨灾风险、新领域新业态保险保障缺口,拓宽多元资本补充和风险分散渠道,实现再保险承保能力的“无限续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