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已抢空”的商品次日仍在售?刷单泛滥背后不只商家在“演戏”

亿通速配 正规配资 2025-10-21 3 0

这种深耕于行业的具有普遍性的“造假”行为禁而难绝,远不只是个别商家“利欲熏心”这么简单,背后伴随的更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原因。

“只剩最后500单!”“3、2、1,上链接!”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法治日报》记者次日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自电商出现以来,刷单现象就一直存在。不管是传统电商平台,还是时下的直播带货,相关刷单模式和技术也可以说是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从伪造销量、互动,到虚构在线人数等,相关灰色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有人专门负责在直播间互动,制造商品热销的假象;有机构专门负责销量代刷,营造产品销量高的假象;还有商家自导自演,自行购买刷单,或通过宣称“库存不足”,让消费者在紧张氛围下冲动买入。

应该说,对于这种刷单生意和灰色产业链,从平台到消费者都未必完全“意外”。甚至于,今天不少人或都已对这种现象产生了一种“审丑疲劳”,默认其顽固性。但无论如何,刷单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实际上也构成不正当竞争,对市场健康生态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梳理和公布了可能导致“内卷式”竞争的7类典型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就包括“组织刷单水军虚构网店交易额,误导消费者……”

但要看到,这种深耕于行业的具有普遍性的“造假”行为禁而难绝,远不只是个别商家“利欲熏心”这么简单,背后伴随的更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原因。如此次报道中就援引业内人士的说法称,直播电商行业的“数据焦虑”,是虚假销量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平台的推荐机制高度依赖“流量数据”和“销量数据”,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互动率(评论、点赞、送礼等)等都直接影响平台流量分配。也就是说,商家不惜花钱来刷单,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消费者制造一种“热销”的假象,更是为了争取到平台的流量支持。可见,这种系统性的刷单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平台的“流量指挥棒”所决定的。

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那么要求平台优化流量分配机制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事情没那么简单。要知道,刷单模式下,平台本身也是获利者。最直观的一点是,各个平台都喜欢自己的数据“好看”。也就是说,刷单横行的背后,不仅仅是商家需要让自己直播间看起来很“热闹”,各个平台也希望自家平台的数据能够和其他平台抗衡。由此可以说,这种刷单生态实际上是由各平台之间的“数据”竞争所决定的。当平台深陷这种“数据竞赛”中,自然谁也不敢率先打破被裹挟的惯性。相应的,平台对于真正遏制商家的刷单行为,也就欠缺足够的动力。

因此,对于泛滥的刷单现象,不能止于谴责商家的诚信缺失,更要看到其背后的系统性成因。这种不健康的生态,实际是一个由平台流量机制、竞争压力等共同构筑的行业困境。要破解这一难题,还是需要从升级整个互联网电商生态入手,从提升违法的成本入手,寻求系统性的治理方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