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港股市场一则公告引发关注。零跑汽车(9863.HK)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及股东傅利泉以每股63.19港币均价完成新一轮增持,累计金额达8.5亿港币。这也是也朱江明两年内第三次出手增持。
此前,朱江明等曾于2024年8月完成近3亿元人民币增持,2025年4月宣布超3亿港币增持。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洗牌的背景下,零跑管理层再次以真金白银传递信号,这种资金注入更显战略价值。
增持行为在资本市场向来具有多重解读维度。管理层增持,本质上是资本市场的信号博弈。
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观察,成熟期企业的增持往往指向几项核心诉求,一方面,通过“低吸高抛”修复市值偏离度,另一方面,释放股权稳定信号以平抑市场波动。此外,还能为后续融资、并购预留操作空间。
而从资本运作角度看,企业增持资金来源与融资节奏同样值得关注。
外界有分析认为,在零跑多轮融资同时,“融资-增持”的组合拳向市场释放了三重信号,其一,企业现金流健康度足以支撑技术投入与产能扩张;其二,股权结构稳定,创始团队无短期套现压力;其三,管理层对未来盈利能力具有强确定性判断。
这种资本操作与经营成果的正向循环,为投资者提供了双重验证路径。零跑汽车于8月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这家成立仅十年的车企,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毛利率提升至14.1%,成为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在盈利的同时,零跑汽车在交付数据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2025年前三季度,零跑累计交付近40万辆,连续7个月领跑“新势力”榜单。9月单月交付更是突破6万大关,创中国“造车新势力”纪录。9月25日,零跑汽车第100万辆整车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二个达成百万下线的“新势力”车企诞生。
“量利双增”的态势,也让外界对零跑"技术-产品-成本"三角模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在技术端,通过全域自研战略已形成规模效应;在产品端,完善ABCD四个平台,形成完整矩阵,覆盖5至30万价格带;在成本端,通过供应链创新,形成隐性竞争力。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零跑正在重塑“新势力”车企的竞争维度。
零跑的十年发展轨迹,不仅是中国“新势力”车企从生存到突围的完整解决方案,更是全球造车范式迭代的微观镜像。
这家企业用技术实用主义扭转了行业质疑,以“慢即是快”的长期主义逻辑,重新定义了“新势力”价值创造公式。
朱江明坚持的“技术实用主义”在2021年后显现威力,C11以15万元左右起售价直击中端市场,2024年C16六座SUV延续“好而不贵”策略,通过精准定价与功能创新逐步建立品牌认知。
外界有观点认为,这种策略转型的本质,根源在是抓住了中国新能源市场“橄榄型”消费结构,零跑选择以“技术平权”理念布局主流价格段,形成差异化竞争,并获得巨大成功。
2025年10月16日,零跑汽车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发布旗舰车型D19,标志着其正式开启高端市场布局。
这款车长超过5.2米、拥有80.3kWh大容量电池、全时四驱三电机系统的豪华SUV,通过全域自研电驱架构实现成本控制,定价策略锁定30万元级价格带,却直接切入40至50万元车型的核心利润区。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D19的高端化,并非简单参数堆砌,而是通过"技术嫁接"实现精准突破,将全域自研电驱系统与采埃孚、博世等顶级供应商的底盘技术融合,在保证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性能跃升。
外界期待,零跑采用”自研+外采”的协同创新模式,快速重塑“新势力”的技术与成本路线图。而这种“技术+性能”的组合拳,或将重构新能源高端市场的产品价值体系。
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洗牌。从“新势力”销量冠军到盈利标杆,零跑用十年时间验证了一个命题,在新能源汽车红海竞争中,技术实用主义与成本控制能力同样重要。而D19的高端化尝试,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不依赖品牌溢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重构价值锚点。
朱江明在D19发布会后表示,“零跑会坚持我们一贯的理念,好而不贵。”或许这正是他成功背后的密码。零跑正在用实践证明,在技术、成本与市场之间,存在第三条道路。这条路没有捷径,但足够坚实。
“汽车是长期的马拉松,谁跑到最后现在也不一定。”他这样判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