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曦股份将于10月24日首发上会:拟募资39亿元,在手订单14亿元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10-18 5 0

10月17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24日召开2025 年第46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将审议发行人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首发)。

6月30日,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曦股份或沐曦)提交科创板IPO招股书,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沐曦股份计划发行不超过4010.00万股A股普通股,拟募集资金39.04亿元。

沐曦股份是国内高性能通用GPU的领导者之一。据招股说明书披露,沐曦专注于通用GPU芯片研发,在AI芯片这一被国际厂商长期主导的细分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公司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上同类型主流高端处理器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沐曦股份也是国内少数几家全面系统掌握了通用GPU架构、GPU IP、先进制程GPU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设计和量产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作为国内GPU芯片设计领域的头部企业,沐曦股份将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受益者之一。GPU芯片研发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行业特征,前期大额研发支出是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投入。尽管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这恰恰反映了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坚定投入,以及对国家算力底座建设的战略贡献。而随着核心产品的成功放量,沐曦的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截至2025年9月5日,公司在手订单14.3亿元,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当前国产替代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具备核心技术的GPU企业也迎来发展窗口期。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沐曦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亿元和3.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8亿元、-8.7亿元、-14亿元和-2.3亿元。

沐曦的发展路线与国际主流保持同步。曦云C500在立项之初即定位为对标英伟达A100的通用GPU,而在下游客户的部分反馈中,也达到甚至超过A100的性能表现。在7月WAIC上最新发布的曦云C600则进一步看齐国际主流形态,配备大容量内存,支持FP8在内多精度混合算力,并构建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流程的国产供应链闭环。而目前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旗舰产品C700,则将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及能效比等方面进一步大幅提升,接近英伟达H系列旗舰H100水平。

截至2025年3月31日,沐曦GPU累计销量已超过2.5万颗,并已在10余个智算集群实现商业化应用,覆盖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和商业化智算中心,区域横跨北京、上海、杭州、长沙、中国香港等地。财务数据方面,营业收入增长迅速,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74.52%,体现出产品商业化的快速放量。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9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虽然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主要由研发投入等因素所致,其中2024年亏损扩大主要受大额股份支付因素影响。若从2024年净亏损中剔除股份支付的影响,则当期公司经营性亏损将有所收窄。

沐曦最新披露的回复意见中,截至今年9月5日,公司最新在手订单金额达到14.3亿元,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的2倍,这给公司未来12-18个月的收入增长提供了较强的支撑性。而随着收入端的快速放量和规模效应逐步释放,公司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盈亏平衡点。根据公司给出的前瞻测算,将最早于2026年达到盈亏平衡。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上海骄迈直接持有沐曦股份13.30%的股份,为发行人第一大股东。鉴于上海骄迈、上海曦骥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陈维良,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海骄迈、上海曦骥以及陈维良构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2.94%股权,持股比例远高于其他任何股东;同时,陈维良拥有公司董事会除独立董事之外半数以上成员的提名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除上海骄迈及陈维良外,单独持有或通过关联关系合计持有发行人5%以上股份的其他股东包括上海曦骥、葛卫东、混沌投资、经乾二号、经纬创壹号、经纬创荣、经纬厦门、经纬创叁号、经纬创华。

其中,葛卫东直接持有公司3.98%股权,混沌投资由葛卫东实际控制并直接持有公司3.50%股权,二者合计持有公司7.48%的股份。

招股书表示,本次IPO拟募集资金39.04亿元,主要用于投资“新型高性能通用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推理G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面向前沿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的高性能GPU技术研发项目”。

9月26日,另一家GPU厂商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申请通过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会议审议。摩尔线程科创板IPO从受理到过会,耗时仅88天。摩尔线程之所以如此快速获得通过也是受益于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系列政策,通过"1+6"系列政策,上交所正在通过加快审核流程,为具备高成长潜力的硬科技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提供更高效率的支持。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预计会有更多硬科技企业获得支持,从而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