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袭击伊朗核科学家内幕披露,打击效果存疑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07-01 1 0

这是6月25日在伊朗德黑兰拍摄的在以色列空袭中损毁的住宅楼。新华社 图

伊朗6月28日在首都德黑兰为牺牲的军事指挥官和科学家举行国葬。媒体29日在报道中披露,在以伊冲突中遇害的核科学家包括伊朗伊斯兰阿扎德大学校长、理论物理学家穆罕默德迈赫迪特赫兰奇(Mohammad Mehdi Tehranchi),以及曾任伊朗原子能组织负责人的核工程师费雷敦阿巴西-达瓦尼(Fereydoun Abbasi-Davani)等人。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此次袭击已使伊朗的核计划推迟了数年。前政府官员和专家则称,袭击重创了伊朗在冲突后快速推进核武器研发的能力。截至以伊此轮冲突停火生效时,遇害的至少11名科学家中的多数人曾直接参与核弹头组件的测试与建造工作,包括引爆系统、高能炸药以及触发链式反应的中子源等关键部件。

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此前表示,伊朗始终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忠实成员,伊朗坚持在国际法框架下和平利用核能、包括铀浓缩的权利。“我们无意寻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伊朗国家安全战略中没有任何地位。”

美国反扩散事务前国家安全主任埃里克布鲁尔分析指出:“若只是随时间推移缓慢流失专业人才——尤其在不实际研发核弹的情况下——尚有缓冲余地来培养替代者。但若正全力推进核武研制,或将此视为近期可行选项时,这种人才损失将造成更严重的冲击。”

不过,美国佛罗里达州国际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副教授兼政治学研究生项目主任埃里克洛布(Eric Lob)曾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尽管美国可在此前的袭击中摧毁实体设施,却无法抹去伊朗在核领域的相关知识。“尽管以色列暗杀了多名核科学家,但伊朗仍拥有大批在该领域工作多年的科研人员。”

袭击目标是谁?

以色列12频道此前报道称,以色列于6月12日晚间至13日凌晨发动名为“纳尼亚”的行动,采用一种“特殊武器”暗杀了伊朗10名核科学家中的9人。不过,该武器的细节被禁止向外界公开。第10名核科学家在其他9名科学家死后不久也被杀。

报道指出,这些核科学家都是在睡觉时被杀害的,以色列之所以决定对上述科学家同时进行暗杀,是为了保证行动不会走漏风声。以色列多年来一直在密切跟踪伊朗核科学家的动向,此次被杀的10名核科学家在去年11月被列入暗杀名单。

据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戴维奥尔布赖特透露,行动最重要的目标人物之一是阿巴西-达瓦尼。作为伊朗核开发相关工作的奠基人之一,阿巴西-达瓦尼曾担任伊朗秘密计划“阿马德工程”(“AMAD计划”)的管理者和高级顾问,其科研工作主要聚焦于中子引发器的研发。

阿巴西-达瓦尼曾在2010年遭遇汽车炸弹暗杀并幸存,而当天另一名伊朗核科学家则被杀死。在近期的一次电视采访中,阿巴西-达瓦尼称伊朗已掌握核武器所需的全部技术知识。“如果上级命令我造核弹,我就能造出来。”他曾如此表态。

另一位遇害科学家是特赫兰奇。据美国财政部披露,他曾负责高能炸药研究。以色列安全分析师罗宁所罗门称,特赫兰奇后来成为德黑兰顶尖学府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的物理系教授,该校聚集了包括阿巴西-达瓦尼在内的众多核科学家。

11天后,在以伊停火协议生效的几个小时前,伊朗北部地区发生袭击,造成另一名科学家赛义德萨迪吉萨贝尔(Sayyed Seddighi Saber)死亡。据以色列和伊朗官方媒体报道,几周前,他因被指控从事核武器相关工作而受到美国制裁。据悉,萨贝尔生前担任重要科研机构“沙希德卡里米集团”负责人,该组织为伊朗国防创新与研究组织(SPND)开展爆炸物相关研究项目。

核科学家一直是暗杀目标。自1950年以来,为埃及、伊朗和伊拉克核计划工作的科学家频频遭到暗杀。据称,美国和以色列对核科学家实施的袭击次数最多,英国和苏联也曾参与此类袭击。在以色列此次行动之前,已有10名参与伊朗核计划的科学家在袭击中丧生。1980年,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炸毁了意大利工程师马里奥菲奥雷利的住宅及其公司SNIA Techint,以此警告参与伊拉克核项目的欧洲人。

精密的核专才培养体系

一名不愿具名的以色列高级官员表示,以情报机构相信杀死核科学家是“纳尼亚”行动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伊朗的军事领导人和设施更容易被替代或修复,而核科学家的知识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重新掌握。

然而,有证据显示,伊朗已建立起一套精密的核专才培养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使得伊朗在顶尖核科学家接连遇害的情况下,其核计划仍能持续推进。

以色列安全分析师所罗门称,过去20年间,伊朗通过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谢里夫理工大学和马利克阿什塔尔大学等高校,成功延续了其核武器研发能力。在这些院校中,资深核科学家常与青年学子共同开展实验研究。在6月13日遇害的两位科学家——艾哈迈德雷扎佐尔法加里和阿卜杜勒哈米德米努切赫尔——就曾于2024年6月在《核能年鉴》发表论文,运用先进计算机模型揭示中子源在链式反应中的行为规律。

此类研究既可用于建造核反应堆等民用领域,也能为核武器链式反应触发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这些教授正在培养新一代科学家……他们将成为伊朗核计划的中坚力量。”所罗门强调道。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国际事务副教授詹娜乔丹和雷切尔惠特拉克在学术网站Conversation的撰文中同样表达了类似观点——尽管以色列将科学家视为关键知识来源进行打击,但伊朗国内可能仍有数千名相关科研人员,这令针对科学家的打击效果存疑。

二人还指出,以色列的策略风险极高——既可能无法有效遏制敌方核计划,又易引发公众愤慨并招致报复。尤其当这些通常被视为平民的科学家被塑造成殉道者时,后果将更为严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