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十五五”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如何实现?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10-23 4 0

2025年10月23日晚,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此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已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作为到2035年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再次提到,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如何理解“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2023年2月,农业农村报发文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必然趋势,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未来仍将有大量农民在乡村生活、工作、发展,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本身就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该文表示,这些年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不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和城镇各美其美,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生活条件距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其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等,和农民的期待也有落差。农民群众要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同样在2023年2月,时任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解读称,中办、国办已经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我们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三个机制。

刘焕鑫介绍,一是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二是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迹的“年轮”,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三是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多听群众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在软件建设方面,刘焕鑫称,要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网格化整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把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来,把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桂华此前对新京报表示,整体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大体上可以2035年为节点,在此之前,我国重心在城市,聚焦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在这个阶段以保底建设为主,主要解决农村养老、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土地规模化等问题,可通过2028年新一轮土地承包的契机,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在此之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关系基本稳定,进城潮过去了,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国家有更多精力建设乡村,也将避免资源错位的情况发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