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学家马余刚:杨振宁先生逝世对物理学界来说是损失了精神支撑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10-18 4 0

“杨振宁先生的逝世,对我们物理学界来说,是损失了精神支撑。”10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马余刚对澎湃新闻说道。

10月18日,据新华社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今天中午,我吃完午饭回来打开手机一看,满屏都是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痛。”马余刚说,杨振宁先生是中国物理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思维、他对一些学科发展的判断,是超越我们很多人的,因此他也代表着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前沿领域的科学水平。杨振宁先生(以及李政道先生)的逝世,从我们物理学界来说,是损失了精神支撑。

怀着沉痛心情,马余刚还在朋友圈发了长文纪念杨振宁先生。

他写道:今天噩耗传来,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杨振宁先生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经吴健雄先生实验证实,颠覆了物理学界对时空对称性的传统认知,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亦有奠基性工作,尤其是“杨-米尔斯理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数学基础,成为20世纪理论物理的里程碑。

他还写道:记得8年前、2017年9月14日,我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工作期间,杨先生应邀访问上海光源(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他当时参观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还特别说到等硬XFEL(现SHINE)成功之后,他还要来看。没想到SHINE尚未出束,他已驾仙鹤而走。当时会场的合影已成为我们珍贵的记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图

马余刚向澎湃新闻回忆,2017年9月那次,是他第一次在线下见到杨振宁先生。当时杨振宁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思路依然特别清晰,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体现出伟大科学家的风范。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上海自由电子激光寄予厚望。”马余刚说,杨振宁先生的学科研究领域特别广泛,后来对自由电子激光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杨振宁先生认为未来自由电子激光可以做很多重要工作,而国内当时在这方面开展得比较好的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当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正在建设之中,所以杨振宁先生特地来参观考察。

“在当天的座谈会上,杨振宁先生提到,等硬XFEL(现SHINE)成功之后,他一定还要亲自来看看。他当时说的这些话让我印象很深刻。”马余刚说。

澎湃新闻注意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官网2017年9月发布的《杨振宁访问上海光源》一文中写道:杨振宁一行现场参观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拟建场地,听取了项目人员的情况介绍。随后,杨振宁先生与来自中科院条财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应物所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

座谈会上,资深科学家与青年科研工作者济济一堂,现场气氛热烈。杨振宁先生长期关心我国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自1997年5月起,杨振宁先生先后10次致信我国有关科技领导人,建议中国迅速发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他认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将给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对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工业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是中国极值得发展的方向,应立即进军。杨振宁先生在听取了中国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进展和未来计划的情况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此次上海光源之行令人感到非常高兴,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上海的科技创新的速度更加让人赞叹。在大工程项目中,相当多的技术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这代表了中国有极深的技术创新潜力。大家有机会参与一个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上海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以及现在关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计划非常振奋人心。希望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出光的时候前来参加庆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