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经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
自6月1日起,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这也意味着,光伏发电即将告别固定上网电价时代。
这一变化正是源于今年2月发布的“136号文”——《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
自上述政策发布以来,光伏项目投资决策和收益模型面临重大变化,使得投资商变得更为谨慎,更加重视项目收益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光伏项目已陆续宣布终止。这些项目规模小到几个兆瓦(MW),大到数十吉瓦(GW),涵盖了分布式和集中式不同类别。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能源上网电价新政将推动新能源投资逻辑重构,倒逼提高新能源资产全周期竞争能力。自此,我投资由规模扩张向效益与规模并重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盈利面临不确定性
新能源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给电价波动增加了不确定性,也必然影响电力投资商的盈利能力。
国电电力(600795.SH)在年报中提到,随着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受政策、负荷、电力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新能源电价存在不确定性,结算电价存在下降风险。同时,(600011.SH)也在年报中指出,受新能源出力特性影响,叠加消纳压力,新能源或将面临消纳和电价的双重不确定因素,公司结算电价存在下降风险,或将影响总体收益。
张传名向记者表示,考虑光伏电站造价不断下降,上网电价向下是必然趋势,新政影响只是确定了电价下降的趋势。对于东南沿海新能源比例较低的省份,预计价格下降空间有限,将长期在可预测区间内波动。因而,新能源投资收益有所下滑,但整体变化不大。对于西北新能源比例已经很高的省份,价格风险将比较大。
TrendForce集邦咨询方面向记者表示:“新能源项目全部入市后,上网电价将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光伏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增强,投资企业需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和防控,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和销售策略,加大技术研发与成本管理,更好应对市场电价波动,增强自身盈利能力。”
记者关注到,为防范短期出现的投资风险,部分央企暂时改变了新能源电源开发投资策略。
一位电力央企投资商的开发负责人此前告诉记者,受新能源上网电价新政影响,自己所在的公司基本暂停开发光伏项目,目前主要考虑政策影响偏小的陆地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项目。
也有一些央企对上述政策变化早有预期和准备。(600905.SH)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回应2024年新增并网光伏装机规模为何较前年大幅下降时表示:“公司综合考虑2024年电力交易市场化进程,结合分析区域电价差异、消纳情况等因素,侧重更具有投资价值的光伏项目。”
(601778.SH)高管指出,在新投建项目方面,公司在各地细则出台前会将工作聚焦在消纳和电价确定性高的项目,严格评估自投项目机会。针对存量资产,进行电站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精细化运营,加强电力交易团队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和寻求绿电交易,力争稳定甚至提高结算电价。在开发方面,拓展源网荷储一体化、海上风电、风光制氢、抽蓄调峰、数据中心等园区绿电直连合作在内的新模式,积极储备项目资源,蓄力发展和变现。
实际上,新能源上网电价新政不仅将重塑新能源收益模式,也将改变新能源投资竞争格局。上述晶科科技高管认为,头部企业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运营、电力交易能力,以形成更高的竞争壁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