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青岛农业大学的孟成在老家的玉米地里,徒手掰了七天半玉米。他家种了5亩玉米地,连日降雨让田地泥泞,收割机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工一穗一穗掰,“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他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很大反响,很多网友点赞他懂事、孝顺和“接地气”。
大学生国庆回家掰玉米
其实,像孟成这样的大学生还有很多。在社交媒体上,很多老家在河南、山东的大学生都选择了假期回老家,忙着掰玉米、薅花生。泥泞的土地、辛苦的劳作、满是污泥的衣裤,通过图文或视频呈现在网上,农事的艰辛、农民的不易得以具象化地展现。即便没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晚上拉玉米
点赞这些大学生只是表面,很多在农村长大的网友借此追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笔者也不例外。虽然我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在农村的日子,我家脱离种地也已有十几年,但那些记忆——放学后背着书包直奔田里,暑假起早贪黑干活、累到走路都能睡着,半夜暴风雨突袭被喊起来抢收稻谷,收获季前夕对于恶劣天气的担忧,以及父母调侃似的灵魂拷问“读书苦还是种地苦?”,至今深深地烙在脑海里。
文人笔下和城市人眼中的农村总是充满诗意想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等诗句,都赋予农耕一种世外桃源般但也明显有滤镜想象的审美。
当真正站在泥泞中,人所面对的绝非浪漫,而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和“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博弈。那种与时间赛跑的焦灼,那种对土地恩赐的珍惜,穿越千年依然鲜活。
剥壳
“我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我的根在土地里”,孟成的话语朴素却直抵人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与土地的关系已变得疏离。我们习惯于将大学视为通向城市生活的跳板,将农事劳作视为必定“逃离”的命运。
而孟成们却利用假期主动回归玉米地,这种“接地气”不是猎奇式地体验生活,而是出于家庭的责任、成年人的担当和血脉深处的召唤。
收回家的玉米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习惯了精心剪辑的旅行Vlog、滤镜下的网红打卡,容易忘记生活的另一种样貌——那些在田埂上挥汗如雨的身影,那些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履,那些丰收之后绽放的笑脸。
孟成们的故事让我们看见了久违的另一种真实。那里有“旱日与炎风,枯燋我田亩”的看天吃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沉劝诫。
孟成们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假期”的意义。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去想去的“诗与远方”旅游,或宅在家里休息、追剧,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度假方式。而孟成们的“秋收假期”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可能:假期也可以是与土地和亲人重建连接、回归生命本源的契机。
在点赞孟成之后,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这样的“看见”不再是偶然的新闻热点,而转化为社会共同意识?或许,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脱离土地的人才,更在于塑造能够理解土地、反哺乡土的心灵;社会发展的目标,不应是割裂人与土地的联结,而是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对土地的温情与敬意。
掰玉米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忆“小时候干农活的时光”,当城市的孩子们在绘本上认识稻谷和小麦,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时刻——不仅是身体上的回归土地,更是精神上对农业的关注、对农民的致敬。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代化的狂飙中不失根基,在数字化的幻象中不忘真实,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继续生生不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