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老年人数字素养报告:女性在应用下载能力等方面均优于男性

亿通速配 亿通资讯 2025-10-11 5 0

上海老年人数字素养如何?

10月11日,以“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为主题的2025上海“敬老月”启动仪式在长宁区虹桥艺术中心举行,上海市老龄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教委发布《老年人数字素养报告(2025)》。本次调查基于全市16个区5000份有效问卷,呈现五年来本市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发展轨迹。

调查显示,2025年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综合得分达到0.5391,较2020年的0.4567提升18.0%,表明上海市推进老年人数字融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外,智能手机拥有率从2020年的78.5% 提升至87.3%,增长8.8个百分点。网络接入率超过90%,数字基础设施覆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不过,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新挑战,仅34.7% 的老年人对AI技术有基本了解,对隐私风险、算法偏见的认知更为缺乏。随着AI技术普及,提升老年人AI素养将成为下一阶段重要任务。调查显示,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结构优化与群体差异并存。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数字接入素养仍占主导但结构优化。通过测算,数字接入素养在数字能力差异中权重为56.65%,“能否接入”仍然是区分老年人数字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在数字接入素养的二级指标中,数字应用接入(权重61.35%)比数字设备接入(权重38.64%)更为重要,反映了从“拥有设备”到“会用应用”的能力跃升。数字使用素养(30.01%)和知识素养(13.34%)重要性逐步显现,反映老年人数字能力建设正从“有没有”向“会不会”“安不安全”深化。

第二,女性老年人比较优势明显。女性老年人在数字设备拥有率(89.1%)、应用下载能力(66.8%)等方面均优于男性,特别是在社交应用使用上表现突出,体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参与的性别特征变化。

第三,高龄低学历群体仍是重点。高龄老年人(75岁以上)在所有维度都表现出明显劣势,特别是在数字应用接入方面困难最大。低学历老年人在数字知识素养方面表现较差,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独居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在数字学习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第四,数字素养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水平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参与度、健康状况等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数字素养较高的老年人在获取信息、维护社交关系、享受便民服务等方面表现更好,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

同日,为回应上海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上海市民政局特设立“银龄守护”公益热线“96999500”。上海市民政部门介绍,银龄守护公益热线配备专业座席,于每日8:00至20:00(全年无休)提供在线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情绪疏导,通过倾听、共情,缓解孤独、焦虑、抑郁情绪。二是危机干预,对遭遇重大心理创伤或有自伤风险的老人进行紧急干预。三是心理支持,针对患病、丧亲、受骗等生活事件提供“一人一策”疏导,增强心理韧性。四是关系调解,协助处理家庭代际矛盾,促进和谐。五是资源链接,对接法律咨询、社区养老、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努力构建形成全社会关心服务老年人的支持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