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世人开放的 100 年中,故宫已经不只是历史的象征,还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了解它的过去,也参与塑造它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在中国文化的无数符号里只挑选一个作为代表,故宫大概最有资格。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在当代,它是接待观众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是互联网语境下持续出圈的超级文化 IP。
2022 年 2 月 11 日,北京。《干里江山图》以新的形式现身故宫角楼,在灯光照耀下格外美丽。(图 /IC photo)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故宫,在这个时代,热度依然持续走高。近年来,为了实现最佳承载量,故宫不得不实施每天 4 万人次的预约限流。暑假期间,故宫的预约难度堪比春运抢票。
2025 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 605 周年。两条时间线叠加在这片 72 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张力。当代人既要守护古建筑与藏品,又要用现代管理、数字技术与公众沟通,让故宫真正 " 活起来 "。
(图 /《如懿传》)
故宫是一座 " 活 " 的文物城,也是一部气象万千的美学宝典。它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入口,可以成为几代学者的研究课题。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故宫的 " 可玩之处 " 同样很多。你可以严肃地观看其中的建筑、文物,感受它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深意,也可以在宫墙之内 " 撸猫 "" 买谷 ",获得满满的情绪价值;你可以在红墙黄瓦下拍 " 格格照 ",也可以蹲守北京的初雪拍照打卡,甚至可以仅仅到故宫餐厅、咖啡馆里解馋。
故宫,这个年轻的百年 IP,正持续散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用 100 年,
守护一座开放的世界遗产
把故宫放回历史的坐标,它首先是一座 " 城 "。紫禁城建成于 1420 年,是明清皇权与礼制空间的集大成者,红色宫墙与黄色琉璃瓦构成的色彩秩序,至今仍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与审美的一把钥匙。
(图 /《紫禁城》)
而故宫作为 " 院 " 的历史,则始于 1925 年。清室迁出、开放参观之后,社会各界促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开幕典礼,故宫首次向公众开放。当日参观人数超万人,皇家禁地第一次成为全民文化场所,标志着这座皇宫从权力空间转变为公共文化机构。
20 世纪 30 年代,为了守护国宝,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主导了 " 文物南迁 ",13000 余箱文物分五批南迁,辗转上海、南京、四川等地,历时 10 余年,其间基本保存完好,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奇迹。1948 年,故宫博物院南迁的文物中,有部分迁往中国台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图 /《上新了 故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确保建筑和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持续开展修缮、考古、数字化建设等工作,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故宫的公共性。一个直观指标是故宫开放面积的变化:2002 年前后的开放面积极小,到 2014 年时,开放面积已经超过 50%。
而在今年,故宫的预计开放面积将更大,比如近一个世纪未向公众开放的 " 乾隆花园 " 在今年 9 月开放,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也预计于明年5月竣工。更大的开放面积意味着能够容纳更多的观众,也让更多文物有了向世人展示的空间。
同样是在今年,故宫博物院举办建院 100 周年特展。展览内容围绕故宫院史、文物保护和传承创新等主题,许多多年未见的顶级馆藏与世人见面。而这些文物,恰恰见证了过去岁月中发生的种种。
跨越千百年岁月,我们对宝藏文物的守护从未停息。(图 / 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向世人开放的 100 年中,故宫已经不只是历史的象征,还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人们了解它的过去,也参与塑造它的现在和未来。
故宫,一个超级 IP 的打造
在今天,故宫不仅仅是一座皇宫、一座博物馆,更是一个立体的 " 超级 IP"。
2008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故宫文化创意中心,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推出了不少家居文创,算是为后来的 IP 打造开了个好头。
距今已 17 年岁月的太和殿徽章在当下仍然经典。(图 / 社交媒体截图)
真正的转折点在 2012 年。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其间,他推陈出新地提出了 " 我们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 600 年 "" 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 把故宫带回家 " 等有新意的概念。在任职的七年中,他主导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让故宫迅速走红。
单霁翔认为,故宫文创不应该仅简单复制文物,而应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元素。
为此,故宫成立了专门的文创团队,开始系统梳理文物资源,进行彻底的藏品清理。与此同时,团队通过色彩提取、纹样解构等数字化手段,建立了文物元素数据库。
故宫很早就意识到 " 数字化 " 的重要性。2019 年,故宫就建设了 " 数字文物库 ",收录超过 186 万件藏品的高清影像,其中 5.8 万件文物实现了精细的三维建模。如今,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文物数字资源库。
今天,我们以数字化技术让文物 " 活 " 起来。(图 / 故宫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此外,故宫也开始做自己的 App。" 每日故宫 " 会每天推送一件国家宝藏,详细介绍它的样貌和来源;" 故宫展览 " 则可以让观众在线上身临其境般地游览故宫;" 紫禁城 600" 聚焦于故宫建筑,讲述建筑知识和其背后的宫廷故事 ……
不得不说,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强有力地助力了故宫 IP 的打造,让故宫变得不再 " 高冷 ",而是如同朋友般亲近。你或许还能想起 2014 年那篇爆款图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通过充满趣味的表达,故宫文物好像第一次变得如此可爱生动,该文一发布就瞬间引爆了全网。
2016 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出圈,把文物修复这一专业度极高的幕后工作带进了大众视野,让不少人第一次注意到这些 " 故宫文物医生 " 的日常,一时掀起了关注故宫文物的热潮。2018 年,综艺节目《上新了 故宫》更是在播出后带火了一大批文创," 故宫口红 " 等产品曾在一段时间内被疯抢。
(图 /《我在故宫修文物》)
如今,故宫已经开发了 1 万种以上的文创产品,涵盖文具、美妆、家居等品类,也会定期推出品牌联名商品,每次都能掀起新的消费潮流。定期去故宫买文创、开盲盒,已经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
如同单霁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 今天,观众是故宫的主人 …… 故宫的古建筑群、文物藏品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比人的生命要长得多。它们在生命历程中要不断跟制作它们的人、今天人们的生活建立联系,这样才能使它们(得到)更加好的保护。"
今天,故宫的 " 年轻力 "
《新周刊》曾在五年前的《故宫》特刊中写道:" 正因为故宫的庞杂,每个人眼中的故宫都有所不同。…… 而一代又一代人对故宫的理解和诠释,使它具备了当下性:只要人们还在谈论它,它就将持续对当下乃至未来产生影响。"
今天,故宫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接近和了解它。在社交平台上,故宫像永远不会过气的流量密码。人们有无数种体验故宫的方式:有人在清晨参与 " 故宫晨跑 ",在朝阳下感受红墙黄瓦的美感;有人拿着 " 故宫猫地图 " 打卡,收集那些在宫中自由生活的 " 御前带爪侍卫 " 照片;还有人专程为了故宫的角楼咖啡和冰窖餐厅而来,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庭院中,享受现代生活的惬意。
年轻人在故宫挖掘出许多新玩法。(图 / 社交媒体截图)
作为最重要的中国印记,故宫的魅力也在海外不断发酵。今年9月,知名网红卡比 拉梅(" 无语哥 ")空降中国。这位 00 后意大利小伙儿在社交媒体上坐拥 2.59 亿名粉丝,来到北京的第一站就是故宫。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再次让故宫在全球年轻人中获得了巨大曝光。
故宫和世界的交流是双向的,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与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多家世界级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学术论坛及推进数字项目,推动文明互鉴。
正如单霁翔所说:" 虽然紫禁城有超过 600 年历史,但在(中华)5000 年的历史长河里,它还算是年轻人,应该以更年轻的风貌示人。"
故宫博物院重新对外开放,图为在院内围观的市民。(图 / 翁乃强)
故宫的 " 年轻力 ",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当代转化。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年轻人参与文化再生产,故宫始终与每一代人共同成长,既尊重历史的厚重,亦拥抱时代的呼吸。
排版:张依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