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8月的新单疯狂:全渠道业绩冲顶,银保趸交单月飙150%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9-29 2 0


  来源:今日保

  毫无悬念。

  8月的业绩又创下了纪录。



  在“公司禁止炒作停售”、“炒停售效果日益减弱”、“公司只是正常切换产品”的官方声音中,寿险业在刚刚过去的8月,再次交出了一份压抑已久的强劲且“傲娇”业绩。

  日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前8月保费数据:2025年1-8月,人身险保费收入3.8万亿,同比增长11.32%。不仅增速较前几个月明显加快,有媒体更推算出“人身险8月单月保费增速超过47%”。

  事实上,这一数字尚包含大量续期保费,若单看新业务表现,其增速实际上更为惊人。

  从多项行业交流数据来看:银保渠道单月新单保费增长超过70%,其中趸交新单持续发力,8月单月增速高达150%。个险新单标保当月增速也维持在10%左右,若以规模保费计算,同样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是在去年同期同样处于产品切换窗口、本身已具备较高基数的背景下实现的,无疑再次印证了“炒停售”在推动业务与提升保费方面的“含金量”。

  可以看出,自2023年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0%开始,到2024年8月底预定利率由3.0%降至2.5%、分红险保证利率从2.5%调至2.0%,再到一年后的2025年8月底,预定利率进一步由2.5%降至2.0%、分红险保证利率下调至1.75%,连续三年、三次利率下调窗口期,均成为当年保费增长的绝对高点。

  很大程度上,这一阶段的行业市场行为,也在不断冲击传统业态的节奏与习惯。

  至于这究竟是“市场保险需求旺盛所带来的需求提前释放”,还是某种程度的“涸泽而渔”,其可持续性究竟如何,恐怕要等到2026年“开门红”阶段才能见分晓。

  那么,这个“疯狂”的8月,各大渠道新单究竟有多么的疯狂?

  1

  银保今年最后的冲刺

  新单单月趸交增150%,期交增30%

  今年二季度以来,银保趸交保费增长持续加速,不仅推动银保渠道全年新单保费由负转正,也令该渠道多年来引以为傲的“结构优化、期交转型”战略面临严峻考验。

  在《寿险6月风暴观察:银保趸交单月飙升180%,谁在力挽负增长?》与《史上最强银保7月:规模新单增长100%,趸交新单大增200%》等系列观察中,《今日保》持续跟踪银保市场趋势并注意到,2025年银保趸交业务的强劲增长,并不完全源于停售窗口的短期刺激。

  相较6月、7月的高增速,8月单月增幅看似有所回落。但应注意到,2024年银保渠道正处于“报行合一”适应期,全年保费整体处于低位,仅在当年8月借助预定利率从3.0%下调至2.5%的切换窗口实现爆发:

  单月新单保费同比增长超过350%,期交新单同比增幅接近600%,市场热度堪比传统旺季,被誉为“第二场开门红”。

  在如此高基数基础上,2025年8月银保新单仍实现环比、同比均超70%的增长,停售窗口的推动效功不可没。但与去年同期银保期交“暴走”态势不同,今年8月延续了二季度以来趸交驱动增长的强劲势头。

  尽管单月趸交同比增长150%,期交也在去年高基数上实现逾30%的正增长,且当期银保新单中期交占比仍略高于趸交,因此银保的结构问题,尚待观察。尚不能简单的以“趸交全面复辟”或“渠道开倒车”盖之。

  但就2025年整体而言,多家大型公司、外资险企乃至银行系险企均在银保趸交业务上表现积极。它们不仅在8月趸交新单规模和增速上贡献显著,更是全年银保趸交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趸交推动的策略与现实之间形成鲜明反差。即便考虑到当前利差损风险加剧、固收收益率下行、行业整体拉低负债久期等背景,银保渠道中期交与趸交业务的定位和价值,仍亟待更理性、科学的审视与判断。

  2

  连续7个月负增长的个险终于单月转正

  但个险渠道 “银保化”苗头

  必须高度重视

  虽然不像银保渠道那样已实现新单正增长,但在8月的强势表现下,个险的业绩同样强劲,与全年其他月份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部分统计与行业分析:个险渠道在8月份的单月新单也实现难得的正增长,新单标保增幅约为10%左右。

  如果考虑到,这是在去年同期同样因炒停售形成高基数、且前7个月几乎连续负增长的背景,当知这一业绩的不易。

  当然,在个险层面,并非所有公司都如银保渠道那样呈现普遍正增长或高速增长态势。根据不完全数据显示,8月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司新单标保为负增长。

  这说明即便处于炒停售的氛围中,即便多数产品形态趋同,个险与银保的实际运营逻辑仍存在明显差异。不过,这种差异并不代表炒停售在个险渠道已出现“边际效应递减”。

  事实上,若剔除去年同期的较高基数,经过8月份这波增长,2025年个险新单降幅已显著收窄,全年新单标保负增长控制在10%左右。如果按新单规模保费计算,2025年个险甚至可能已进入正增长通道。

  此外,8月当月,多家公司的个险标保、价值等月度任务达成率跃升至百分之几百的水平。部分公司凭借单月业绩,成功扭转全年新单负增长的局面,甚至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已开始布局2026年。

  与银保渠道趸交业务飙升的情况类似,个险渠道新单的交费久期在2025年也出现缩短迹象。粗略估算,前8个月个险新单平均交费久期同比下降超11%,降至4年出头。这一变化表明,原本以长期保单为特点的个险渠道,如今大量新单的缴费期已不足5年。

  如某头部险企为推动2025年个险产品转型,大幅提高了渠道分红险趸交保费的增速及占比。尽管分红险业务表面上进展迅速,但整体交费久期可能仅约2.5年。

  对银保业务而言,压低负债久期或许是应对未来利率风险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依赖队伍稳定性和长期经营的个险渠道?如果一切都要等待未来验证,那么未来面临的挑战恐怕只会更加严峻。

  3

  8月的停售窗口,比肩“开门红”

  预定利率调整成为新节奏

  寿险营销步入“双旺季”时代

  不仅是个险与银保两大核心渠道,中介渠道也在8月的这波停售切换中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一些长期承压的头部中介机构,在8月刚结束便纷纷以喜报刷屏:

  有的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有的创下历史新高或增长纪录,足以见得此番8月窗口期的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这一策略并非仅在今年奏效——前年与去年的实践早已验证其有效性。那么,在连续三年经历三次停售推动的“狂欢”之后,这是否意味着,“停售”无意中已成行业新的类“开门红式的营销造节”?

  不得不承认,围绕利率切换,寿险业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开门红”营销模式正在悄然改变。至少从近三年来看,停售窗口已逐渐成为不亚于“开门红”的营销旺季。尤其在2025年,许多公司已经形成一套围绕利率切换的新推动策略与运营打法。

  回顾2023年,前7个月几乎完全沉浸在“3.5%”停售的风潮中,致使当年“开门红”与持续的停售营销几乎重合;

  2024年,在利率切换与“报行合一”全面覆盖银保业务的背景下,行业新单应声下跌,唯有尚未严格执行“报行合一”的个险渠道尚能集中资源、维持增长,这也使得8月的停售窗口表现尤为猛烈;

  进入2025年,开门红开局表现疲软,一季度新单负增长超20%。然而转变在于,在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之后,行业普遍预判了下一个利率下调时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新一轮产品布局与营销策划。

  上述观察,在《今日保》此前发布的《再战停售窗口:连续三年利率下调,这次停售大不一样》中已有详细分析。至少可以看出,预定利率调整正逐渐成为当前阶段驱动市场行为的新常态与核心动因。

  有市场分析指出,寿险产品定价所锚定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750曲线”尚未见底,未来一段时间可能进一步降至1%甚至更低。倘若这一趋势成立,无论以0.5%还是0.25%为调整基准,行业都可能还将面临两次以上的停售切换。如此推算,未来两年上述业务节奏仍将深受影响。

  至少就目前而言,停售窗口期所带来的业务刺激与增长推动力,已与“开门红”处于同一量级。

  有公司透露,8月份其营销活动人力几乎与1月持平,而窗口期一结束,活动人力便骤降四成,落至全年最低点。

  此时,再叠加行业不得不推进的分红险转型,以及港险市场持续的保费虹吸效应,在8月战役结束后,寿险业又该凭借什么迎战2026年的“开门红”?

  后记

  2026年开门红的迷雾与艰难

  八月停售的狂欢之后,行业已悄然将目光投向了2026年“开门红”。

  与往年不同,新一轮的备战节奏明显提前——在九月人力补充与产品切换储备初步完成后,四季度大概率将全面进入开门红状态。然而,在经历连续三年以“炒停售”拉动增长的非常规操作后,传统的营销节奏与经营习惯已被深刻改变。

  一方面,停售窗口消耗了大量客户资源与购买力;

  另一方面,利率持续下行与产品形态转变,也令市场与队伍陷入疲态与适应期。

  尤其是在分红险转型尚未稳固、港险分流仍在加剧的背景下,2026年开门红如何布局产品、如何激活人力、如何寻找新增长点,皆是未解之题。

  可以说,行业的营销节奏已被重设,传统周期渐失参考意义。这无疑为2026年的开门红,凭添几许迷雾与艰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