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H股招股说明书失效,储能黑马IPO遇阻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09-29 1 0
  

  2025年9月25日,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向港交所递交的H股招股说明书正式失效。这家成立仅六年、估值一度突破250亿元的储能行业独角兽,在冲刺港股上市的关键节点遭遇挫折,其全球化战略布局面临不确定性。

  招股书失效:6个月期限的“生死线”

  根据港交所规定,企业递交的招股书有效期为6个月。海辰储能于2025年3月25日提交申请,但截至失效日仍未完成证监会备案和港交所聆讯。市场分析指出,此次失效直接源于两大核心障碍:一是尚未解决的技术专利纠纷,二是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2022-2024年营业收入从36.15亿元跃升至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9%。然而,其盈利质量却饱受质疑:2024年虽实现归母净利润2.59亿元,但政府补助高达4.14亿元。更严峻的是,公司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8.23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96.46亿元,占营收比例达74.68%,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83天延长至近273天,现金流压力陡增。同期,公司资产负债率也攀升至73.1%。

  技术争议:专利壁垒下的“阴影”

  海辰储能的快速崛起始终伴随着技术争议。公司宣称在全球申请超4400件专利,但2024年研发费用率仅4.1%,显著低于(5.14%)、(6.85%)等头部企业。更关键的是,其核心团队与宁德时代存在深度交集——创始人吴祖钰及三名执行董事均曾任职宁德时代。

  2025年7月,海辰储能前总裁办公室主任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进一步加剧了技术纠纷的复杂性。8月12日,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之间的“不正当竞争纠纷”在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这场诉讼索赔金额高达1.5亿元,相当于海辰储能2024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

  未来路径:破局还是沉沦?



  市场普遍认为,海辰储能需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通过司法程序澄清技术争议,重建市场信任;二是优化应收账款管理,将周转天数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三是提升研发投入占比,巩固长时储能、钠电技术等差异化优势。

  这场IPO风波,既是海辰储能从“黑马”向“巨头”蜕变的必经阵痛,也是中国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的缩影。在技术、资本与市场的三重考验下,这家年轻企业的全球化征程,仍充满变数。

  注:本文结合AI生成,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