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世纪之约,世锦赛见证赛艇与上海的双向奔赴

亿通速配 万生配资 2025-09-29 2 0

世界赛艇顶级赛事首次进入上海时间——9月21日至28日,本届世锦赛正以最生动、最细致的方式,书写了属于全球赛艇人的全新记忆,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闪耀的赛事遗产。

这既是一场中国赛艇人对于世锦赛的圆梦之旅,也是世界赛联对赛艇这项运动新时代发展的探索起点。毫不夸张地说,2025赛艇世锦赛,既是一场城市和运动的双向奔赴,也“是以赛兴城”最贴切的注脚。

当运动融入上海的城市气质

中国赛艇协会原副主席、世界赛艇锦标赛组委会赛事竞赛主任李建新本届世锦赛期间多次来到淀山湖畔,他曾经感慨,“老一辈赛艇人总跟我说,咱们中国一定要办一次赛艇世锦赛。”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早在1994年就曾经申办过赛艇世锦赛,只不过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想要申办这项主要是欧美人参与项目的世锦赛难度是极大的。

直到2017年,上海再次申办终于成功,获得了2021年世锦赛的举办资格。之后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上海又主动和世界赛联进行沟通,放弃举办2021年的赛事,改为举办2025世锦赛。

和30年前举办世界性大赛极为困难相比,如今很多世界性赛事其实本身就非常期待能在上海举办。这30年时间,中国这个国家和上海这座城市在综合竞争力以及办赛口碑积累方面建树颇多。上海之所以还坚定地申办赛艇世锦赛,也源于赛艇这项运动和上海的城市气质有了很直接的联系。

上海的城市气质融合了现代金融贸易中心的开放包容与江南水乡的历史底蕴。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和赛艇这项运动天然绝配,公开资料显示,1852年,一批上海外侨赛艇爱好者齐聚黄浦江畔,开启中国有记载的首场赛艇比赛;1863年,上海划船总会在苏州河畔成立。世界赛联主席罗兰在开幕式致辞环节,甚至也主动提及了100多年前上海和赛艇之间的联系。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梳理上海这些年的办赛逻辑,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最早的网球大师赛、F1到马拉松、奥运资格系列赛等,无不都是符合当下国际潮流的时尚赛事。赛艇同样如此,这项精英赛事,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参与人群,他们的目标终将聚焦于中国,因此这项顶级赛事也终于在2025年来到上海。

从城市的角度看,本届世艇世锦赛不仅仅是一项赛事。从苏州河的历史文脉到淀山湖的现代赛道,上海将自然水域、人文历史和体育精神有机融合,展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水岸活力”。

赛艇发展需要中国和上海

把时间线拨回两年前,2023年5月,当时世界赛联主席罗兰和执行主任文森特来到上海实地考察世锦赛筹备情况,罗兰就对上海组委会提出,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赛艇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体育赛事,感受赛艇运动魅力,同时还希望加强赛事推广宣传。 

站在世界赛联的角度,提出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项目,赛艇运动发展并不平衡,如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本届比赛派出的参赛选手人数众多,但有些国家甚至只有一两位运动员参赛。

在本届世锦赛期间进行的唯一一次世界赛联官方发布会上,罗兰和文森特也被问及如何能更好推广赛艇运动。两人提到了转播技术的革新,包括无人机的使用,运动员视角的镜头等;多平台传播的手段,甚至为了吸引年轻人,世界赛联还提出了即将举办虚拟赛事。这一切背后,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喜爱和参与赛艇运动。

以中国为代表的赛艇运动新兴国家,无疑就是国际赛联最佳的发展对象。

赛事组委会一位负责人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第一届上艇期间,上海注册赛艇俱乐部只有3家,运动员只有几十人;到了2025年,注册俱乐部数量已经变成了21家,这个数字是全国最高纪录,同时运动员人数也接近2000人。

“上艇比赛我们特别设置了俱乐部组,就是为了推广赛艇这项运动;同时不单单有精英组,还设置了青少年组,为的就是做好普及工作,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项运动,打好基础。”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青少年层面发展还是非常快的,起初是4所学校参赛,今年8所,其中还有一个加拿大的国际学校。”

赛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和20多年前的网球有很大的相似。彼时作为欧美人的大众运动,网球在上海绝对算得上是小众运动,但通过网球大师赛的举办,上海培育了一批忠实的网球迷。最近几年,网球大师赛一票难求和市区内网球场地爆满的现状,证明了网球已经融入了上海的城市生活。

如今,赛艇运动也在这条上海绘就的发展路径上开始全新的奔跑。

赛艇遗产项目助推“上艇”国际化

用好事多磨来形容上海和赛艇世锦赛之间的缘分,并不夸张。赛事延期的四年时间,上海其实并没有“浪费”,除了按照世界赛联办赛要求对场地进行完善外,其间上海和赛艇之间最好的缘分就是“上艇”的诞生。作为上海本地一项自主品牌赛事,“上艇”(上海赛艇公开赛)在本届世锦赛后就将迎来第五届比赛。

今年“上艇”将于10月2日和3日进行,时间上紧挨世锦赛,算得上无缝衔接,“时间上这么安排目的有两点,第一想把赛艇在上海的推广周期拉长,上艇就两个比赛日,现在加上世锦赛那么整个周期就有两周左右,我想也会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关心这项运动。”

上艇组委会负责人透露,世锦赛将和上艇进行联动,会有来自美国、波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60多名运动员在世锦赛后继续参加上艇。在整个世锦赛期间,上海方面也在和国际赛联讨论如何进行深度合作。

罗兰此前在发布会上透露,“我们希望建立一些赛艇的保留项目,让我们先保密一下,这是一个关于赛艇遗产的项目。”目前,国际赛联和上海方面正在加紧这项全新赛事的审核流程,可以确定的是,这项被双方都看作是赛艇遗产的赛事,将会融入世界赛联体系。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此前在做客《民生访谈》节目中曾经表示,“要培养既属于上海,又属于世界的赛事。”最近几年,上海体育不断优化赛事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了顶级国际赛事和城市自主品牌赛事双线并行的发展方向。2019年来,逐步确立了“3+3+3+X”的上海自主品牌赛事发展框架。

长期观察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赛事到一定阶段是有瓶颈的,破解之路是要和国际组织合作,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强的生命力。”

此前,上海马拉松已经成长为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现已入围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上艇发展的思路和上马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借着世锦赛的机会,上艇在五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国际化路线。

而如今看来,上海的赛艇赛事发展也正沿循一条从“引进”到“赋能”再到“输出”的升级路径,体现出上海打造国际性自主赛事体系的雄心。

荣耀属于赛道也属于城市

28日晚间,本届大赛的颁奖仪式在黄浦江畔海鸥丽晶酒店的露台启动,主办方以赛艇元素点缀舞美,呈现“体育与城市彼此成就”的上海叙事。把颁奖搬到黄浦江畔的城市地标,既是对冠军的最高礼遇,也是对“赛事遗产”最直观的注脚:荣誉不只属于赛道,也属于承载它的这座城市。

这个创意和创新十足的环节,更象征体育荣誉与城市荣耀的共生。随着这些世界顶尖赛艇运动员在上海地标换上“中国风”的服装走上T台,又随着动感节奏演绎舞蹈,这些画面随着照片和短视频在世界各大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不仅拓展了上海的国际传播叙事能力,更使体育成为塑造上海城市气质、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

其实,因为世界赛联对于世锦赛场地的严格要求,本届比赛只能放在青浦区淀山湖畔进行,然而赛艇世锦赛对于整个城市的影响,早已不知不觉渗透。

赛艇圈最资深的媒体记者,曾经采访过十届世锦赛的美国记者Lisa在赛事开始前一周多就来到上海,随后就在朋友的带领下在市中心玩了两天,晚上在外滩高处的酒吧点上一杯酒,欣赏上海的夜景。

据主办方透露,本届世锦赛1200多名运动员还带来了100多名家属,这样算来,最近两周时间因为世锦赛缘故来到上海的外国人规模至少超过了1400人。运动员和家属都住在距离赛场不远的青浦区酒店中,下榻酒店外设立了一块出租车专属区域,在比赛并不繁忙的时间段,运动员或者家属经常会打车去市区参观、游玩。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闭幕式结束当晚,澳大利亚等代表团部分成员还特地包下了海鸥丽晶酒店一片区域用来欢庆。

体育如何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当下都在研究的课题。赛艇世锦赛的答案是:办好赛事,讲好自己的故事。

罗兰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度赞扬了本届世锦赛,“感谢组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从运动员和教练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反馈,他们都认为组织工作井井有条,同时这里还有非常棒的基础设施和赛道,给赛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美国记者Lisa感慨,“在报道过赛艇世锦赛的这些年,上海给我的感觉是最棒的!论赛事组织工作的专业,这里无与伦比。”

他们的话并不是单纯恭维,上海和本届赛艇世锦赛,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