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科学绿洲:吐鲁番沙漠植物园50年来引种800余种植物

亿通速配 亿通平台 2025-09-27 1 0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上,有一片被誉为“荒漠绿洲”的奇迹之地——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占地面积150公顷,海拔-76到-1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因“低、干、热”的特点而闻名于世,同时它也是中国沙漠植物基因库,对荒漠植物起到了基因保护的重要作用。建园50年来,这里累计引种各类植物800多种。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发展历程,是科技赋能边疆发展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的防风固沙,到现在的科研、保育、科普一体化发展,植物园已经成为新疆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近日,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新疆科协承办的 “丝路聚英才,助力辉煌70周年”中央媒体专题调研采访活动在新疆多地启动。澎湃新闻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不仅是800多种荒漠植物的家园,更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的科学堡垒。

吐鲁番沙漠植物精品园入口。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依琳 图

从流沙地到植物方舟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建立于1972年,前身是吐鲁番红旗治沙站。当时,面对严峻的"沙进人退"困境,应吐鲁番市人民政府要求,科研人员开始建立防护林带及防风固沙示范样板区。

作为第一代“植物园人”,年近八旬的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名誉主任潘伯荣见证了沙漠植物园自开建以来半个世纪的变化。

“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风蚀流沙地,几乎寸草不生。”潘伯荣回忆道。作为植物园的创建者之一,他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坚守了五十余年。

潘伯荣曾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及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主任,如今仍是该园名誉主任。“那时候,我们住在简易的棚屋里,白天冒着40多度的高温工作,晚上常常被沙尘暴惊醒。”潘伯荣说,“但我们必须守住这片土地,因为身后的绿洲和村庄需要我们。”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科研人员从西北各沙区引种了沙拐枣、梭梭、红柳、胡杨等10多种具有抗风、固沙、耐旱特性的植物,开始了艰苦的固沙造林工程。

“从1971年开始引种沙拐枣属植物一直到现在,不知跑了多少路,遭遇了多少风险,有时因为物候原因收获很小,有时因为育苗遇到意外,不得不再次引种,虽然国产沙拐枣的种类不多,但是大家花费的心血不少。”潘伯荣曾说。

如今的植物园占地150公顷,坐落在盆地腹心经过治理的流沙地上,成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因“低、干、热”的特点而闻名于世。这里保存的800多种荒漠植物,基本涵盖了中亚荒漠植物区系主要成分类群,成为中亚荒漠植物资源(物种、基因)储备库。

植物园内展示的密刺沙拐枣。

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

荒漠植物栽培成功后,主要用途是防风治沙。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沙拐枣属植物被称为"镇园之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却蕴含着惊人的生存智慧。

沙拐枣的根系能够深入地下10多米寻找水源,其枝条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蜡质层,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更令人称奇的是,沙拐枣的果实具有翅膀状结构,可以在沙地上滚动传播,寻找合适的生长环境。

"这些植物是数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一种适应机制都令人叹为观止。"康晓珊博士说。作为植物园的专职科普人员,她致力于向公众讲述这些荒漠植物的生存故事。

康晓珊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生态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研究方向为荒漠植物繁殖生物学。2019年起,她成为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的专职科普人员。

康晓珊对荒漠植物进行科普。

"很多人认为沙漠是死亡之海,但实际上这里充满了生命和智慧。"康晓珊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荒漠植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

夏季的吐鲁番,平均温度高达38℃-42℃,但康晓珊和她的团队仍然坚持在户外开展科普活动。她们设计研发了多个荒漠植物特色科普课程,将科学家精神与植物智慧相结合,传递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她不仅将科普阵地建立在祖国最热的地方,还将科普活动拓展到南北疆的偏远地区。

近年来,康晓珊团队组织吐鲁番当地学生来园开展实践活动,还将科普讲座送进当地校园,通过直播、录播等方式辐射吐鲁番地区小学近2万人次。她本人被当地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甚至被吐鲁番高昌区第七小学教育集团聘为科学教育副校长。

更难得的是,科普团队还将知识送到距吐鲁番1400km外的和田地区,多次深入和田市、墨玉县小学,开展边疆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受益师生达1.5万人次。他们还走进乌鲁木齐及周边近20所中小学,开展荒漠植物科普讲座,惠及人数超过6000人。

2023年,康晓珊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24年又获"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她所工作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也多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和优秀科普活动组织单位。

这片沙漠中的科学绿洲,将继续见证科技工作者们的坚守与创新,见证科学种子在边疆地区开花结果。

"边疆地区对科学普及有着迫切需求。"康晓珊说,"我们通过科普工作,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希望能够促进民族团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