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能集团董事长:天然气发电对电网调峰作用重大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5-23 2 0

能源转型加速,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燃料,市场增长空间还有多大?是否已进入瓶颈期?对此业界不乏讨论。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预计,天然气产业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他在5月21日举行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中国天然气发展前景展望”时事辩论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从2020年的3240亿立方米提升到2024年的426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5500亿立方米,这为天然气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4260.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从消费结构来看,国内天然气消费的四大领域分别是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和天然气化工。若参照上述预测数据,2030年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在2024年基础上增长近30%。

黄迪南说,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承担着基础能源保障和低碳转型的双重使命。中国正致力于推动能源结构从煤炭为主向清洁能源转型,为天然气提供了机遇。在“煤改气”等环保政策推动下,天然气在发电、制造业、化工和交通用能等领域的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正全力推进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在管道网络方面,全国天然气长输管网总里程近13万公里,城镇燃气管网总长度超百万公里,不断完善的跨区域天然气输送管道,提高了天然气的输送效率和覆盖范围。沿海地区已建成LNG接收站33座,提升了进口天然气的接收能力,进一步保障了气源供应。

论坛现场

但挑战不容忽视。

黄迪南谈到,虽然通过增储上产,加大了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度,但如何保障可靠的气源供应,减少对单一气源的依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价格机制方面,他认为目前天然气终端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未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虽在推进,但仍有待完善。其他技术竞争方面,热泵、电池储能、微电网等新能源技术正快速发展,目前中小型终端电能替代用能成本降低明显,具备与天然气终端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中国天然气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黄迪南在被誉为全球燃气行业“奥林匹克”盛会的世界燃气大会上强调。这是世界燃气大会创办近百年来首次在中国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能源转型、天然气行业发展及可持续未来路径深入交流。

上海是国内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城市之一,2024年,上海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114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11.7%,是城市电力、工业和民生用能的重要支撑。申能集团承担了全市95%以上的天然气供应和运营。

黄迪南在论坛上介绍,通过不断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上海已构建起“X+1+X”上海天然气全产业链,并形成了上游“6+1”供应体系,包括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如东管线,川气,东海气,五号沟和洋山LNG接收站等。“今年底,随着洋山第二个接收站的投运,上海的气源供应体系将升级为‘7+1’。我们通过多渠道的国内管道气和进口LNG的统筹、灵活调配,确保上海的天然气供应始终保持稳定、可靠。”

他分析称,天然气将在上海的电力和航运燃料清洁替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以来,上海的发电用气持续保持较快增速,发电用气预计还将有稳定、持续的增长空间。

作为超大城市,天然气在上海电力消费方面的城市特性日趋明显。2020年,日用电负荷最大峰谷差约为1300万千瓦,2024年这一数字提高到约1650万千瓦,增速近30%。“天然气发电的快速响应、灵活启动、低排放量等优势,将在电网调峰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当然,储能、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新技术也将逐步发展,将与天然气发电在调节能力上开展竞争。但对电网来说,天然气发电在确定性的调节能力和电网调节所需的转动惯量方面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黄迪南说道。

此外,在航运燃料领域,随着LNG动力船舶的进一步升级和推广,天然气有望在航运领域得到更大规模的使用。自2022年3月上海港开展LNG加注业务以来,LNG加注量持续增加,到2024年底已完成了100艘船的LNG保税装船任务,为助力上海打造国际绿色航运中心发挥了关键作用。

长三角是全国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市场之一。据澎湃新闻了解,长三角区域的天然气互联互通正在加快推进。

由申能集团旗下申能洋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于2022年9月获得沪浙两地联合核准并于同年11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油气重点工程、上海市与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的洋山LNG接收站实现互联互通、统筹调配,大幅提高上海气源保障、调峰和应急储备能力,同时有效提升长三角能源互联互通、余缺互济水平。

打通“大动脉”、畅通“毛细血管”也是长三角能源互联互通的建设重点。据悉,申能集团已建成沪苏、沪浙联络线等项目,正在推进扩建项目与国家管网联通工程,在沪的2.7万公里地下天然气管网不断加强和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