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开幕首日,浦江创新论坛会场内外的科技“时空观”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9-21 2 0

9月20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开幕,今年的主题是“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首日大幕拉开,这场论坛便沉浸在科技创新的氛围之中,这既是一场关于科技的论坛,又是一场科技赋能的论坛。会场内外,论坛讲述着自己的科技“时空观”。

报到处的人形安保机器人和导览机器人。 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时间观上,客观的“物”要面向未来。

进入会场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在报到处看到一位人形安保机器人。它有着19个自由度的高仿真灵巧手,头部支持16种微表情,一袭制服的它嵌入垂直场景语音大模型,具备全双工对话能力。在他身边还有一位“同事”负责导览,可以快速生成演讲、社交、舞蹈等拟人动作,支持多模态动作序列自动化编排。

同样负责导览的,还有采用空气悬浮无介质全息显示屏幕的导览机器人。光学显微镜通过复制光场,在空中重现100%无像差的三维立体实像。会场外的活动地图查询台采用同款技术,嘉宾可以用手指“触控”悬在空中的空气屏幕进行操作。

茶歇区的人形饮料服务机器人

走到茶歇区域,可以看到机械臂咖啡机器人、人形饮料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全自动售卖咖啡机器人,四台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共同承担服务工作。甚至提供的食物也有门道,盘中是合成生物学食品,背后是微生物技术革新后的微生物蛋白和合成生物技术革新后的生物合成乳蛋白。

再进入会场,座位前的席卡采用的是电子纸技术,充满电一天刷新2到3次能用3年,即便电量耗尽,它也会显示最后一次下载的内容。

“未来”二字处处可见,会场走廊区域分布着“预见未来”和“共享未来”两大展区。在这里,你可以对着一面“镜子”盯上30秒后获得30余项健康指标,也可以看到能够助力手术治疗的裸眼3D显示技术,还可以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感受《黑神话:悟空》零延迟连招。

时间观上,主观的“人”要趋于年轻。

不到40岁的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齐鹏已经连续参加了5年的论坛,在他看来,论坛的规模越来越大,越发注重科技创新,同时有越来越多的青年面孔加入其中。对他而言,每年参加论坛都有不一样的期待,一方面能够通过论坛关注到科技发展最新的趋势和前沿,另一方面能够遇到更多年轻的朋友,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未来成为彼此的科研合作伙伴,实现更多科技创新。

首次参与论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健也期待着,在论坛上能够获得更多科研启发。每次到上海他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创新活跃,而这一趟的创新“冲击”在他手上留下了一些伤痕。论坛在开幕前一日举行了青年科学家赛艇竞技,握桨的手过于投入而“不幸”负伤。

开幕式会场外的“预见未来”展区

熊健说:“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创新,参加过很多论坛,还没经历过赛艇的活动。”这甚至让他对于论坛的思想交流更为期待,一直从事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轻量化研究的他,现在把目光投向了人形机器人的复合材料。他相信人形机器人的后续发展将会有迫切的轻量化需求,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新领域,让人形机器人的结构更轻更强,更好地服务社会。

空间观上,科学研究要全球合作。

浦江创新论坛已经将“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作为长期主题,今年的“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更是开门见山。促进科研的全球合作,可以说是论坛的初心使命,也可以说是它的核心价值观。

本届论坛,550位嘉宾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近40%来自白俄罗斯、美国、德国、瑞士、丹麦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开幕式上,瑞士工程院院长、上海大学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贝努瓦杜比应邀发言,他说“创新已经成为竞争的新货币”。不论是组织机构、研究单位,抑或是公司甚至国家,大家都想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创新是所有这些影响力的驱动,至关重要。

对于“全球科技共同体”,贝努瓦杜比表示这正是他一直提倡的。人们身处全球性的科技文化之中,世界各地都有顶尖智慧。科技工作者真正需要做的是专注于想实现的目标,重要的不是什么都了解,因为总有人了解得更多。最重要的是建立联系,去认识那些真正了解的人,不论他们在上海、北京或是瑞士。“在一个共同体中,如果你想知道什么,你可以确信会有人知道答案。”

与会嘉宾在聚集“共享未来”体验区

2003年开始,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原主任、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副总干事罗德隆就带领中方团队加入ITER计划谈判,而后一直深入参与这项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研究计划。在他看来,这正是一个小型的“全球科技共同体”。要加强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或许是非常好的途径。它们往往面向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开展合作有非常好的基础,也有很好的前景。

作为一种印证,论坛开幕当天上午,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并发布了《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白皮书》。这也标志着,科学界正式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全球范围内对灵长类脑图谱研究的系统性合作正式启动。而在这项大科学计划中,中国在介观脑图谱绘制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方面已发挥引领作用。

齐鹏正在从事的医疗机器人研究同样有着密切的国际合作,与意大利多所高校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告诉记者,国际科技合作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性工作,而科技创新不需要重复性,而应该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在国际合作中大家互通有无,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才能做得更好。

会场内或会场外,时间上或空间上,浦江创新论坛在开幕首日便已将其践行的价值观念释放给所有人。未来两天,更多的火花正蓄势待发。

郁斐 设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