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上海创智学院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09-16 1 0

上海创智学院官网上有句“广告语”——开启改变世界的征途。这正暗合了学院培养敢于“捅破天”、与国外“掰手腕”顶尖AI人才的目标。

连日来,记者都在探寻这所刚满一岁的学院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所学院,会是什么呢?

探寻中,记者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快车道。在“日新月异”已不足以形容AI飞速发展的当下,上海创智学院以超常规模式将AI人才培养驶入一条“快车道”。

以最快速度找到他们

短短一年,上海创智学院遴选了近800名博士生,其中明年才入学的2026级学生已提前锁定298人。

不同于传统书面考试选拔,也不看以往绩点,而是通过“创客”大赛、实训营来观察。想追求“确定性”人生的学生,往往会被劝退。

并非只要计算机背景,已被遴选的学生覆盖45个学科、专业及领域。

一年当中多次遴选。每年定期组织4次实训选拔营,滚动招收;不定期面向学院导师、学生进行内推,可每月机动考核选拔;面向“大厂”和青年创业者,设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项目;面向中学生,走进顶尖中学,寻找好的苗子。

不拘一格,要的就是敢于创新的天才、偏才、怪才和奇才。以最快速度找到他们,是超常规培养的第一步。

这里的师生难分彼此

在上海创智学院,放眼看去,难以分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师生共创”是这里每天发生的真实场景,不仅加速了科研节奏,学生也得以快速成长。

创智学院全时导师邱锡鹏团队,日前发布全球首个全流程可解释框架,研究团队被列入全球最值得加入的4个可解释性研究阵地之一。

对于师生共创赋予的“加速度”,邱锡鹏深有体会:“在传统高校,一位导师可能就带三五个学生。我在创智学院做面向情境智能的多模态大模型,吸引了50多个学生加入团队,再加上孵化的创业公司力量,这一年做出了不少成果,全球首个全流程可解释框架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在传统高校,没有这么快能做出来。”

这样的速度远超邱锡鹏的想象。对于未来从创智学院走出世界级AI公司,他非常有信心,“因为这是非常创新的一种机制,国外也不具备。”

机器人研发往往周期比较长,但在师生共创下,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印真团队,短短一年从零起步,开发了多款模块化群体机器人系统。

一起打螺丝、一起写代码、一起吃夜宵,是师生亦是合伙人。

一年孵出10个“潜力股”

师生共创的背后,是超常规的支持。

为第一时间洞悉前沿动态,创智学院打造了“AI前沿信号雷达”,围绕60余个核心技术方向,持续监控180多个信号平台,每周为师生节省100余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以往,不乏高校AI专业毕业生进了“大厂”却不懂得训练模型。创智学院保障师生的算力资源使用,可以让学生直接训练模型。

一些重大突破往往来自非共识或看上去不起眼的项目。创智学院鼓励师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正在酝酿相关管理办法——让项目“生得很快乐,死得没负担”。他们相信,那些最终顽强存活下来的项目,会是AI“潜力股”。

所有破和立,为的是让AI成果加快涌现。短短一年,创智学院孵化了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近5亿元人民币资本注入。

学位评价更看重社会价值

创智学院2024级博士生周涛,还有一个身份:AI初创企业时氪砹创始人。他主动来找记者,因为觉得创业不能闭门造车,希望更多人知道公司的产品——“佛脚AI”,这是一个面向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群体的学习和备考AI智能体。

为何要创业?“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而创业就是最好的机会。”进入创智学院没多久,他就有了创业的念头,因为这里倡导“研究者即开发者”,科研、工程和产业紧密结合。

明确创业方向后,周涛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学院的课程很有针对性,比如我上过一门AI工程学,一个学期要做5次项目。”由于AI知识“半衰期”短,创智学院建立了快速迭代的课程体系,20门课程已完成17轮次迭代。

创业会影响毕业吗?“服务社会也可以毕业。”周涛说。创智学院并不设定强制性的学制,没有最低学习年限;学位评价非常灵活,相比发论文,更看重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鼓励利用AI“务正业”地创业。

连续几日采访,记者不由联想到了硅谷。硅谷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其周围,高校群不仅传授知识,更像是创新项目的孵化器“矩阵”。

当人才、认知、资源高度集聚,距离一个机会不断涌现的创新生态,也就为时不远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