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②|商场景点运动场竞相融入,文化长出“群众根系”

亿通速配 万生优配 2025-09-05 1 0

厦门市五缘湾,乘着帆船或艇出海的游客很难想到;奥林匹克诺斯蒂文化体育公园,在外教指导下打网球踢足球的孩子们很难想到;现代化商业中心海上世界,悠闲坐在观海平台上看夕阳照射在邮轮巨大身影上的潮男潮女们也很难想到,他们的这一刻都得益于厦门市湖里区的文化惠民实践。

湖里区海上世界加入文化惠民,在商场顶楼免费开放硕大的观景平台。   海上世界 供图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访发现,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区近年来始终将文化惠民置于民生工程的核心位置。从推动文体旅融合实现“空间重构”,到探索文体商融合开展“生态创新”,再到激发全民参与完成“群众赋能”,湖里区以三级渗透的创新路径,打破文化惠民“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构建起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参与的全域、全时段文化惠民新格局。

“过去,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常常以专家身份分享经验,但在湖里区,我们像个‘小学生’——许多想分享的经验,湖里区早已实践。”在湖里区调研结束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总干事、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副总干事吴国新向澎湃新闻表示,湖里区创新“全域布局、特色集群、三级渗透”的文化惠民模式,巧妙实现文化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为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湖里实践样本。

文体旅融合,实现“空间重构”

“以前想打球,要么得跑老远,要么怕风吹雨淋,现在桥下就能打,还免费!”8月的一个早上,在五缘湾桥墩体育公园,刚结束晨练的居民张先生擦着汗感慨。

这座2024年全新亮相的体育公园,是湖里区“变废为宝”的典型——依托桥下闲置空间,打造出4400平方米的运动乐园,2个标准篮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1个匹克球场错落分布,多巴胺色系的场地设计不仅成了市民拍照打卡的“网红地”,更解决了户外运动“看天行事”的痛点。

五缘湾有国内最成熟的游艇码头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五缘湾的文体融合实践,远不止一座桥墩公园。“如今,8公里环湾‘蓝丝带’漫步道串联碧海绿地,是市民休闲‘天然氧吧’;2公里金色沙滩则是亲子乐园,满是欢声笑语。”厦门五缘湾文体旅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张雅莹介绍,近年来,五缘湾片区借涉海机制体制改革,不仅对路面、路灯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还引进了帆船、游艇、环湾观光车、沙滩露营等文旅项目,升级“运动+休闲”体验,让文化体育服务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这次升级还带动周边配套设施的升级,促进文体旅商联动,让厦门的特色美食、手工艺品有了集中展示平台,既提升游客体验,又为市民创造就业机会,让五缘湾片区从市民日常休闲的“后花园”向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进阶,成为福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厦门旅游的新名片、游客向往的打卡目的地。2024年五缘湾游客量达450余万人次,文体旅融合发展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

如果说五缘湾是湖里区文体融合的“大动脉”,那么散布在社区里的运动空间便是“毛细血管”。在湖里区各街道社区,类似“家门口球场”的文化便民设施随处可见,它们或许没有五缘湾的山海景观,却有着最贴近居民的温度。

这些社区运动场多由闲置空地改造而成,配备基础照明与休息座椅,免费向居民开放,日常由社区志愿者负责维护。每到傍晚或周末,这里便成了邻里社交的“天然场所”:孩子们追逐奔跑,外来务工人员组队打友谊赛,老人在场边散步闲聊,偶尔为球员们呐喊助威。

马垅社区的城中村篮球场是另一个典型案例。村民建起的一幢幢六七层楼群里,围出一座篮球场。晚上8时,球场里灯火通明,年轻人在打篮球,小朋友在打羽毛球。这个建在城中村的小小球场,承载了当地居民三代人的记忆,还以社区联赛“村BA”的形式,沟通海峡两岸,甚至还获得了美国NBA的关注和支持,派出球星越洋来到这里传授球技。

马垅社区城中村篮球场,美国NBA球星“白巧克力”贾森威廉姆斯指导居民打球。    马垅社区  供图

父亲带着儿子来练球,老队员指导新居民战术,十年前的租客特地回来打球,八九岁的孩子在场边模仿投篮动作……从“赤脚打球”到“空中球场”,再到“艺术篮球场”,在这里,普通人的篮球故事仍在持续书写。

马垅社区篮球队队长林进才指着墙上的照片介绍,以前他是球队的主力,现在儿子长大了,正在学体育。这座球场最初建在一楼,没有水泥地,一下雨,只有烂泥。多年过去,球场“上了楼顶”,球场边上还建起一个训练房,跑步机、哑铃等健身器材满满当当。因为就在社区里,居民下了班就能来撸铁、运动。

“我在这里打了近20年的球了,以球会友是我们这里的文化。”林进才说,社区还依托球场举办“邻里赛”“亲子运动日”等活动,年均开展赛事活动超20场。

政企联动,破局文化单一供给

“很多人觉得高尔夫、马术高高在上,但我们想要让普通人够得着。像高尔夫,以前一学就要好几万元,在我们这里,现在5个人就能成班,每个人只需要花3000多块,就能上8次课。”奥林匹克诺斯蒂文化体育公园执行董事赵万军日前向澎湃新闻介绍。

作为湖里区“文体商融合”的标杆,诺斯蒂公园自2009年成立以来,便打破“体育场馆单一运营”的局限,在政府引导下,走出一条“公益+商业”共生、“专业+普惠”兼顾的新路径。

这座占地广阔的体育公园,堪称“全龄运动乐园”:既有高尔夫练习场、马术训练场等以往被视为“小众”的项目,也有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贴近大众的运动场地;既有塞尔维亚足球外教Goran带领的青少年足球课,也有非遗传承人陈国泰传习的太极拳公益课,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群众,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打开方式”。

8月22日,来自伊朗的网球教练马季(Majid)在奥林匹克诺斯蒂文化体育公园指导一名小朋友打球。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每周二、四、六清晨6点,太极拳公益课准时开课,风雨无阻。“练太极能改善颈椎、腰椎问题,还能让人静下心来,年轻人也该多练。”陈国太是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30年来坚持规律作息,以“推广太极文化”为使命,通过免费教授招式,让更多人爱上太极之道。开课至今,这门公益课已累计开展超1200场,服务群众逾3万人次。

“Good!”足球外教Goran则将目光投向青少年,“中国孩子很聪明,他们需要的是系统的训练和更多比赛机会”。2018年,这位来自塞尔维亚的职业球员选择到厦门定居,成为一名青少年足球教练。每周末,他都会在诺斯蒂公园免费教授足球技巧,让更多孩子接触足球,提升他们的技能和团队意识。

他告诉澎湃新闻,定居至今,他见证了湖里区群众体育的变化,“现在这里的运动场地越来越多,家长也愿意带孩子来运动,氛围比以前好太多。”

在奥林匹克诺斯蒂文化体育公园执行董事赵万军看来,之所以该公园能吸引众多体育爱好者,政企联动是关键。他说,商业运营可以为公益服务提供可持续支撑,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则为企业开展“文化进社区”“体育进校园”活动更有底气。

例如,每年全民健身日,该公园免费开放所有场馆,去年就吸引超2000人参与,其中30%转化为付费会员;公园还承办“市政杯”足球赛(连续8届)、海峡两岸太极拳交流赛(连续4届)等赛事,让文体活动常态化、品牌化。

8月22日,航空古地石广场照常举行小型音乐会,歌手志愿者免费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夜幕降临,湖里区繁华商圈航空古地石广场成为人们的潮流聚集地。小提琴声悠扬回荡,萨克斯手穿梭于餐厅、酒吧之间,业余音乐人为市民和游客表演唱歌、演奏等节目。在文化惠民的促进下,这里整个街区都是表演空间,打造出独特的街头音乐文化。

在另一个商业中心海上世界,一层长长的楼顶观光平台免费开放,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居民在这里可以眺望海峡和邮轮、夕阳,也可以穿梭在茶馆、咖啡店、文创店之中,感受文化与潮流碰撞的魅力。

华美文创园以前被称为湖里老工业区,现已被打造成厦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里的公益展览吸引着居民和游客来打卡。这里的餐厅是厦门目前非常受欢迎的生活美学空间,融合设计师集合店、手作互动体验、家居生活用品、植物研习、生活美学书屋、餐饮烘焙等多元体验,打破建筑的边界空间,将生活美学融入街区概念。

华美文创园在从老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过程中,注重融入文化惠民元素。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又让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增值,更让群众享受到专业多元的服务,成为湖里区文化惠民的“重要支点”。

“这为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具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范式。”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文化和体育社会工作委员会总干事吴国新认为,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实现精准服务,确保文化惠民服务贴合居民实际需求,还能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为模式的长期可持续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从文化惠民“旁观者”到“主人翁”

文化惠民的核心在于“惠民”,更在于“全民参与”。如果说文体旅融合、文体商融合解决了“服务供给”问题,全民参与则解决了“服务可持续”的问题。

“这本书看完了,我放回书架,再拿一本《小王子》。”在兴园社区的24小时书屋里,小学生小林熟练地完成图书交换。

这座没有管理员、不办借阅卡的书屋,是湖里区“全民参与”文化惠民的生动注脚——从2013年的“三角形小木头鸟巢书屋”,到如今3个“24小时不打烊书屋”,十余年来,它依靠居民“诚信借阅、捐赠流通”的默契,成长为社区的书香地标。

书屋的诞生,源于居民谢铮阳的一个想法。2013年,谢铮阳受“鸟巢书屋”项目启发,看到社区孩子放假总玩手机,便向社区提议建书屋。

8月21日,兴园社区居民在一处鸟巢书屋读书。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当时就想给孩子们一个看书的地方,没想到社区特别支持,从提出想法到落地,只用了一两个月。”谢铮阳回忆,最初的书屋只有40-50本书,放在小区角落的小木屋里,如今却成了拥有上千册藏书、涵盖绘本、科普、文学等类别的“社区书房”。这里的书籍大多来自居民捐赠与爱心企业支持,“拿走一本、放回一本”的默契,成了邻里间无声的约定。

为让书屋“活”起来,兴园社区还定期开展绘本阅读、国学讲座、科普活动,寒暑假时,亲子家庭参与度极高。兴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锦羡告诉澎湃新闻,书屋管理群已有三四百人,志愿者涵盖亲子家庭、退休老人、企业员工,年均开展活动50余场,“书香艺苑”的品牌越做越响。

兴园社区通过培育群众自治组织、支持民间公益力量,让居民从“服务享受者”转变为“建设参与者”,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文化惠民新格局。而这样有温度、有广度的实践,在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同样可见。

作为厦门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之一,金安社区约有2.4万居民,人员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为破解“社区大、服务难”的问题,该社区以“群众自我管理”为核心,构建起“班长+志愿者+老师”的三级自治体系,让文化惠民活动从“政府推着走”变为“群众主动干”。

8月20日,十多位中老年居民在金安社区练习模特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希望我们的课程能为老年人找回自信。”70岁的孙桂香是禾山艺术团团长,退休后投身社区文化服务,连续两年在金安社区教授时装秀课程。最初,她带着“打造退休老人自信舞台”的初心开课,没想到学员热情极高——从6节课到组建“时装队”,从社区小舞台到全国社区春晚,学员们的成长超出预期。

“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跟着孙老师走秀,还能上全国舞台,太开心了!”学员李敏说。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在社区文化惠民课程中,每个班级均推选“班长”,负责学员签到、纪律维护与课后反馈。以时装秀班为例,班长会提前在群里提醒上课时间,课后收集学员意见反馈给老师;社区则给予班长“优先报名下一年课程”的奖励,激发其积极性。

截至目前,金安社区已引入文化惠民课程26门,涵盖儿童画、书法、民族舞等,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课程满意度达100%,更培育出4支社区文艺队伍,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育民”的升级。

围里社“古厝书屋”则是民间公益力量赋能城中村文化的缩影。2019年,曾为留守儿童的崔丽在湖里区创办了绘本馆,给身边的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安全的阅读空间。作为城中村,围里社外来务工人员多,孩子们放学后缺乏托管场所,崔丽的绘本馆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8月22日,孩子们在围里社“古厝书屋”修缮一新的大厅里练习毛笔字。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但公益之路并不容易,每月8000元的房租、水电费用,让她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一度想过关闭。2024年,在围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延风的帮助下,崔丽找到一处闲置的百年古厝——这里不再临街、相对僻静,面积翻番,租金却几乎减半。搬家时,孩子们哭着挽留的场景,让崔丽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公益的决心:“孩子们需要,我就不能放弃。”

同年10月,焕新的“围里古厝书屋”正式亮相,继续秉持“公益、纯阅读”的理念。2025年以来,书屋已举办活动160场次,参与人数3763人次,还开设女童保护、家庭教育等特色课程,弥补了公共图书馆在城中村的服务空白。

“围里古厝书屋的实践,正是湖里区响应国家大力推行全民阅读政策的生动实践。”吴国新表示,近年来,国家多个部委积极推动学生阅读、社区阅读,而围里古厝书屋所探索出的运营与服务模式,不仅符合政策导向,更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从兴园社区的“诚信书屋”到金安社区的“自我管理”,再到围里社的“古厝坚守”,湖里区让居民成为文化惠民的“主角”。在这场“全民参与”的实践中,有退休老人的余热发光,有年轻父母的积极投身,有公益人的执着坚守,更有孩子们的纯真期待,他们共同为文化惠民注入“生命力”,让文化在社区深深扎根。

在湖里,每一座球场、每一间书屋、每一场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勾勒出一座城市温润厚重的文化底色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