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AC金融智能创新大赛:让年轻人在AI新浪潮中肆意逐梦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09-03 2 0

当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金融行业,一场赛事正成为观察这一变革的最佳窗口。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指导下,由蚂蚁集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20余家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术机构联合发起的AFAC2025金融智能创新大赛不仅成为了技术的竞技场,更成为了一个生态丰富的“热带雨林”,汇聚了背景各异的逐梦者。

他们之中,有因“学术圈太卷”而“出走”的大学青年老师,在商业世界与象牙塔间寻找平衡;有“上阵父子兵”,儿子从海外带回顶尖技术,父亲则用 “中国式”的智慧辅助他前行;00后的创业者们,有的冷静地计算着现金流,信奉“农村包围城市”商业策略,有的则抱着公益的初心,创业只为“让生活有点奔头”。

透过他们的参赛项目和创业风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激情与创造力,更是一个顶级赛事如何为产业发掘、培育、连接创新力量,在算法与商业的碰撞中,悄然催生着金融智能的未来。

当AI在金融场景“深潜”

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让算法与算力的门槛不断降低,金融科技的竞争焦点也随之转移。AFAC大赛的参赛项目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趋势:从炫技到务实,从追求单一技术指标到求解真实商业难题,行业理解与商业洞察力正成为创新者们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是在去年,我会把评分40%的权重给技术。但今年,我会把40%给商业模式。”AFAC2025大赛评委、上海恒生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震操谈到今年好项目的评判标准时说。

利用大模型的上下文理解以及文本生成能力,快速整合金融信息并生成研报,是AI技术在金融场景最直接的应用之一。但在行业巨头环伺之下,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潜入场景深处,找到自己的“裂缝市场”。

27岁的技术“极客”苟晓攀独自一人参赛,他认为金融行业的核心痛点之一是信任与可解释性。一份好的研报,不仅要给出结论,更要清晰展示其来源和推导过程。他利用大模型生成的报告中“所有的知识区域都能够高亮展示,能够非常一目了然地看到里面的专业数据。”这个看似“反常规”的选择,最终赢得了专家评委的认可,拿下高分。这背后,是对金融业务本质的深刻洞察。

同样是研报项目,来自杭州的参赛选手陈戈则展现了惊人的商业早熟。他选择了一条“错位竞争”的路径:避开被同花顺等巨头覆盖的头部券商,将目光投向中小型机构和个人从业者。“大的客户基本上都被垄断了,我们就往下做。”他的团队开发轻量级、低成本的工具,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推广,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做“散户”的生意,力求快速将利润“打正”。

如果说研报生成等场景是AI能力的“显学”,那么在海量数据中寻找隐藏的模式与关联,这使其成为反洗钱、反欺诈的天然利器,则是更底层的变革。然而训练AI需要大量数据,各机构的金融数据较为敏感,形成了一座座难以逾越的“数据孤岛”。

正在香港读应用数学博士的徐周明团队,带来了“群体学习”(联邦学习)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数据不动模型动”:AI模型被分发到各银行本地服务器,用本地数据训练,之后仅将脱敏后的模型参数进行汇总融合。这既能联合多家机构共同建模,提升反洗钱的精准度,又确保了各家的数据“足不出户”,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秦宏超则用“图计算”技术来挖掘资金网络中的深层关联。“传统方法把每个用户看作孤立的点,是线性的。但真实世界中,资金流动、人际关系,都是一张复杂的网。”他的方案将交易记录、账户关系构建成一张巨大的“图”,从中识别那些隐藏极深的欺诈与洗钱模式。这项技术在银行内部测试中,效果实现了“成倍级的提升”,展现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从苟晓攀对“可解释性”的执着,到陈戈对“下沉市场”的精准切入,再到徐周明和秦宏超对“数据安全”与“深度关联”的技术攻坚,AFAC大赛的项目充分证明,AI金融的下半场比拼的不仅是对AI技术的理解和打磨,更是对行业痛点的专业理解和商业落地的现实能力。

年轻与多元的创新者们

本届AFAC大赛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创新力量的“年轻化”与“多元化”。他们不仅是技术浪潮中的“AI原住民”,更以全新的协作模式,为行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年轻,是本届参赛者的一大标签,不少选手都是“00后”在校学生。他们身上,冷静的商业思维与纯粹的理想主义奇妙地融为一体。

23岁的陈戈,言谈间满是对现金流、市场策略的冷静思考。陈戈的项目在别人看来充满风险,而他自己却异常冷静:“风险可控就行。重要的是跑通商业模式,把账做平。”

而与陈戈同年的李天一,则抱着公益的初心走上赛场。他的项目旨在通过AI实时将手语翻译成文字,帮助听障群体打破沟通障碍。这个最初“没想过盈利”的项目,源于他在特殊教育学校做助教时“想为这群孩子做点事”的朴素愿望。对他而言,创业更多是“想让生活有点奔头”。

当被问及创业中什么最重要时,冷静的陈戈给出的答案是“激情”;而在大赛评委的点拨下,理想主义的李天一开始积极思考商业化路径。在年轻一代的价值谱系里,脚踏实地的生存智慧与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从来不是单选题。

多元化是大赛参赛者的另一个特点。除了像苟晓攀这样“一人成军”的参赛者,不少参赛队伍由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教授、从业者共同组成。

比赛中,很多选手都来自高校。从学校到业界,不少参赛者的经历正是AI技术“产学研”协作路径的缩影。秦宏超教授带领他在高校里的图计算课题组向业界应用积极探索。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刘曙,他的“AI智能作业批改”项目源于硕士课题,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产品化进程大大加速,并于去年成立公司。

“这届参赛者并不都是高校学生,很多已经是行业从业者。”AFAC大赛评委、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高晓沨观察到,“这种‘两栖结构’让创意与落地产生化学反应,是大赛区别于纯高校赛事的最大特色。”

最独特的组合,莫过于徐周明和父亲徐波这对“上阵父子兵”。儿子徐周明是香港名校博士,游走在技术与金融前沿;父亲徐波则是一位深谙国内体系运作逻辑的“老法师”。“海归创业,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徐周明直言,而父亲的加入,恰好弥合了技术理想与本土现实的“代沟”。父亲化身“社牛”,为团队连接资源、解读政策,为儿子的前沿技术在中国市场的落地铺平道路。

这些多元化的“两栖”组合,不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互补,更是产、学、研、用紧密协作的缩影,为技术创新的深化和落地提供了无限可能。

连接技术与商业未来的桥梁

当赛场的灯光熄灭,一场顶级赛事真正留给创新者的,远不止名次和奖金。它更像一次高强度的压力测试,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通往未来的航道校准。在AFAC大赛的经历中,几乎每位参赛者都找到了自己最需要的那块拼图。

对于许多埋头苦干的创新者而言,AFAC大赛首先是一面能照出真实自我的镜子。苟晓攀曾以为自己只是“草台班子”,但在备赛中他惊喜地发现,“我自己做的一些方案和效果,反而比一些大厂的产品效果还好。”这一刻,笼罩在“大厂光环”上的神秘感烟消云散,让他看清,在AI时代,个体的激情与深度思考足以与庞大资源相抗衡。

比建立信心更宝贵的,是来自业界的真实反馈与经验建议。“评委给我们的指导非常具体细致,而且非常精准。”徐波说。而当陈戈在赛前分享中看到行业巨头庞大的业务版图时,他立刻意识到,“他们做的我们都不能再做了。”这盆及时的“冷水”让他更坚定了自己“农村包围城市”的错位竞争策略,帮助初创团队避免在市场迷雾中耗费宝贵的时间。

AFAC大赛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诉求的创新力量,成为越来越多海外技术人才进入中国复杂金融场景寻找机会、实现优势互补的平台。

“香港跟内地其实各有优势。香港的国际化交流很频繁,在金融研发方面仍然是走在前面。而内地比如深圳和上海,那里的程序开发水平非常高,还提供了非常好的应用场景机会,这在香港是没有的。”在香港学习和成立公司的徐周明说,“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关系,大家都需要彼此。”

大赛这座桥梁也连接着理想与现实,让理想主义找到了通往更广阔现实世界的坚实路径,也让边缘场景的需求拥有了“被看见”的权利。李天一的手语识别公益项目,在评委的点拨下发现了适配银行可视化大屏、改善特殊群体金融服务体验的商业前景,也让他开始思考商业化的重要性。

“希望下一届增设‘社会价值特别奖’,让公益项目也能获得长期陪跑资金。”AFAC大赛评委、中电金信商业分析事业部华东区业务负责人张忠梅说。

正如AFAC大赛初创组出题人、上海恒生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宏伟所说:“AFAC不寻找完美产品,而是想发现更多可生长的技术DNA。”当AI+金融的浪潮滚滚向前,真正决定其未来的,或许并非某一项技术的突破,而是这些背景各异、思想多元、鲜活而坚韧的创新者本身。赛场的喧嚣终将散去,但他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条由AFAC铺就的创新之路,虽各不相同,却共同汇成了通往未来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