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卡拉永远OK

亿通速配 亿通速配 2025-08-27 4 0

群里阿昌说,聚聚吧,大家纷纷响应。是该聚聚,毕竟离上次聚餐,已经“远隔”一礼拜了。

这是个全中年人的微信群,普遍体重和年龄双高。中年人似乎更需要社交,唯有面对面,说几句笑话,喝几口酒,才能让彼此在生活里喘一口气。

去哪里?

阿昌说,去唱歌,卡拉永远OK!

《卡拉永远OK》,是谭咏麟谭校长在1990年问世的一首老歌,群友们都听过,也都会唱。彼时卡拉OK刚引入内地,一时间火遍全国,成为青年人的时髦娱乐。

谭咏麟。视觉中国 资料图

现在大家唱歌,不用去歌厅。手机上有专门K歌的APP,还有配合APP专用的唱歌麦克风售卖。麦克风造型像个大号的蘑菇,自带混响。充个会员,投入个三五百,曲库里成千上万首歌,在家卡拉OK随便唱。

上世纪末,卡拉OK初兴,有海外亲友的家庭,时兴搞一套组合音响,音响档次以喇叭数量多寡和大小决定。我有个同学,老爸是海员,常年海上漂泊,靠一个人的辛苦,给家里换来很多高档又新奇的电器,其中就有一套音响,有四对大喇叭,中间还带个低音炮。主机里带着激光影碟机和功放,音量开大,能震掉天花板的积灰。机器和喇叭上有一串串的红色小灯随着音乐节奏依次闪烁,放在家里气派得不像话,跟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家庭似的。

最妙的是还配了麦克风,一头插入功放,拿起话筒“喂喂”叫两声,调试一番混响效果,就能唱歌了。音源是LD(LASERDISC的简称,现在的小朋友没见过),那是一张大如锅盖的光碟,放进机器,连上电视,可以播视频。最早的卡拉OK歌曲都是LD播出来的,直到VCD问世后,才逐渐被淘汰。

LD不便宜,一张少说得两三百,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买不了几张。我们每次去同学家,他怕机器开久了容易坏,最多只播两首歌。大家也就是看个热闹,偶尔对着话筒吼两嗓子,不算认真唱过卡拉OK。

真算玩过卡拉OK,是在歌厅。具体是哪一年,记不清了,但肯定没超过二十,我还是个会脸红的小伙子。当时大学校园里,有人承包了食堂的一片闲置空间,搞起了歌厅。开放式的空间,当中空地权当舞台,放一台在当时算极大的电视,加一套组合音响,中间立着话筒架。周围摆满卡座,客人点上啤酒小吃,一边喝一边听歌。

来这儿的,都是奔着自己点歌自己唱的。那年,我有个暗恋的女同学,喜欢得掏心掏肺。卡拉OK时髦,开销对穷学生来说可不便宜,但我当时只认爱情不认钱,攒足了资金,约她去玩儿。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地唱响卡拉OK,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她合唱的。点歌,上了台,四周是观众一双双眼睛。我紧张,喉咙紧得像被谁掐住了。音乐一响,脑袋发蒙,捧起话筒,眼睛不敢看观众,更不敢看女同学,只能盯着电视瞎唱。

唱的是哪一首歌,我真忘了。或许是《心雨》吧。前阵子重看老电影《小武》,小武在简陋得像挂壁房的包厢里和女主角一起合唱《心雨》,我听着旋律特别熟悉。那个年代,这首歌火遍所有卡拉OK歌厅,我也唱过。有了这种共鸣,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的眼眶竟然微微有点湿。

再往后,我参加工作那会儿,上海的街头巷尾已经有了好多KTV。有那么十年,我们在KTV包厢里度过了好多个不眠夜,学会了好多首歌,以至于因为会唱的歌太多,歌词记得太牢,我被当时的女朋友起了个外号——复读机。当年和我第一次唱卡拉OK的女同学,最后没走到一起。我猜她一定没想到,本人后来竟会成了一个“麦霸”。

前阵子有新闻报道:年轻人不再喜欢卡拉OK,KTV关了不少。幸存的改变经营思路,开始吸引有闲有钱的中老年人前来光顾。这招颇为有效,咱们的群就已然“中招”。群友们还没去,就已各自相约,谁和谁对唱某一首老歌,某某又指定要唱足张国荣或谭校长的十首经典金曲。我有好几年没去KTV唱歌了,如今竟有些期待,等不及想拿起久违的话筒,把歌唱响,怀念逝去的悠悠时光,让卡拉永远OK。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