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云雾间,箫声袅袅入梦来。八仙山巅的吕洞宾与韩湘子轻拂玉箫,曲终人散后,唯余箫身卧孤峰——这则充满仙气的传说,为玉屏箫蒙上了神秘的文化光晕。近日,青花汾酒《国乐世界之旅》第七期圆满收官,本期节目聚焦 “竹中藏雅韵,一箫越千年” 的玉屏箫,在国乐推荐官方锦龙、国乐守护人孟晓洁与文化学者张颐武的引领下,共同探寻这把源自黔东南的乐器从侗寨竹林到世界舞台的百年传奇,感受竹管间流淌的匠心与诗情。
一箫溯源千年 从仙韵到人间的文化流转
节目开篇,大屏中八仙山的壮丽云海与现场干冰交融,两位古装演员化身吕洞宾与韩湘子吹奏玉箫,衣袂消散时,箫身横卧峰巅的画面,瞬间将观众带入 “仙乐飘飘处处闻” 的意境。主持人春妮的讲述揭开玉屏箫的身世:“这支产自贵州侗族的乐器,虽仅有四百年历史,却在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金奖,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乐器。”
国乐推荐官方锦龙身着黔东南风格服饰,道出玉屏箫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乐器,更是集雕刻、音律于一体的工艺品。千尺之竹仅取十一,每一寸都凝结着侗族工匠的智慧。” 国乐守护人孟晓洁带来的原创曲《侗听》,则用清越箫音勾勒出侗寨风情——旋律中融入侗族大歌的吟唱,配合大屏竹林侗寨的画面,让听众仿佛置身朝阳侗寨的宁静夜晚。“采风时我穿侗服、学歌舞,亲眼见证竹子变箫的全过程,” 孟晓洁的创作故事,道出玉屏箫与侗族文化的血脉相连。
文化学者张颐武从文献中溯源箫的千年脉络:“古人称排箫为 ‘ 参差 ’,《诗经》中 ‘ 雅箫 ’ 与‘ 颂箫 ’ 便与诗歌共生。从《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 到辛弃疾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箫始终是中国人情感的寄托。” 而玉屏箫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将宫廷雅乐的精致、文人雅趣的含蓄与民间风情的鲜活熔于一炉——龙凤屏箫上雕刻的九龙纹样显皇家气象,凤箫细腻的音色藏文人柔情,而取材于侗寨竹林的竹材,又让每一声都带着山野的清新。
匠心藏于竹间 从选材到成箫的千年坚守
访谈环节,孟晓洁展示的龙凤箫引发惊叹:稍粗的龙箫雕刻九龙纹样,呼应 “九龙治水” 的传统文化;纤细的凤箫则以祥鸟纹饰点缀,音色含蓄细腻。“玉屏箫分雌雄,不仅是形制差异,更是阴阳相生的哲学体现,” 张颐武的解读点出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这支由非遗传承人姚茂顺制作的箫,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首相卡梅伦,方寸之间的雕刻,恰是中国工艺 “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写照。
方锦龙现场展示的箫家族更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琴箫配古琴,音色清幽;洞箫涂大漆,泛着金光;鼻箫无竹节,靠鼻息吹奏;骨箫以兽骨为材,古韵天成。“玉屏箫的珍贵,在于严苛的工序,” 他解释道,“立冬采竹,三年风干,千尺竹仅取精华,再经雕刻、调音,每一步都不能将就。” 这种坚守与汾酒 “清蒸二次清” 的工艺异曲同工——汾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甲等大奖章,与玉屏箫同为 “双金得主”,二者用不同的载体诠释着中国匠人的极致追求。
“竹子在北方易裂,玉屏箫用大漆裹身,既防裂又增音色,” 孟晓洁补充道。这种将实用与审美结合的智慧,在侗族建筑中亦有体现:八角楼中空如竹节,天然形成混响,成为侗族人唱大歌、奏乐器的 “天然音乐厅”。从居住空间到吹奏乐器,侗族人民把对美的追求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玉屏箫正是这种生活美学的结晶。
双金共耀世界 箫音与酒香的百年邂逅
1915 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成为玉屏箫与汾酒共同的荣耀起点。当时中国白酒首次走向世界,汾酒的清香让西奥多・罗斯福心驰神往;而玉屏箫的雕刻与音色,让世界见识了中国乐器的精妙。而百余年后的今天,二者在节目中再度相遇,箫音的清越与酒香的醇厚,共同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
节目高潮处,孟晓洁的玉屏箫、方锦龙的侗族琵琶与七位歌者的侗族大歌合奏新《胡笳》,箫音如流水潺潺,歌声似云雾缭绕,重现了历史和风骨。这种融合恰如方锦龙所言:“玉屏箫能雅能俗,可奏仙侠之韵,可唱人间真情,正如汾酒能登国宴之席,可入百姓之宴。”
典藏时刻,当孟晓洁将玉屏箫放入瓶型空间,方锦龙的致敬词道出乐器的文化意义:“它是千年古韵的传承者,是穿梭时空的音乐语言,让民族魂魄在世界舞台激荡。” 从侗寨竹林到巴拿马展厅,从八仙传说到当代舞台,玉屏箫的旅程,正是中国文化 “守正创新” 的生动注脚。
箫音未散,酒香绵长。作为《国乐世界之旅》第一季的收官之作,玉屏箫的故事为这场文化之旅画上圆满句点。从陶埙的远古回响到玉屏箫的清越悠扬,七件国乐与汾酒一同走过千年岁月,它们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正如春妮在尾声所言:“这不是终点,而是国乐之旅的新起点。” 当箫音再度响起,当酒香再次萦绕,中国文化的韵味,将在时光中永远流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