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谢幕,而AI这份“年轻的事业、年轻人的事业”长路漫漫。今年大会数不清的智能体、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应用共同奏响未来的乐章,而“年轻化”可以说是它的主旋律。
从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在主论坛发表主题演讲的MiniMax稀宇科技创始人、CEO闫俊杰,到主论坛发布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的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年轻的企业、年轻的技术、年轻的人,“年轻”这个词总和“未来”同在。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Future Tech板块 主办方图
今年大会首次设置了Future Tech创新孵化专区,汇集200余支全球AI初创团队,创始人中“90后”占比超过40%。图灵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John Hopcroft在大会期间的一场青年菁英交流会上说:“如果某个机会让你感到兴奋,那就大胆去探索。”在这个以Future为名的专区里,AI创业者揣着自己面向未来的科技理念而来,期待WAIC会是一扇窗户、一座桥梁。
郭留成是其中一员,他在伦敦和合伙人共同创始的AI硬件企业TG0触零科技入选2025 SAIL创新奖TOP30榜单,其代表性的“AI驱动的智能感知技术”将嵌入式AI与柔性材料深度融合,能够将任意三维表面转化为智能输入界面。今年早些时候,TG0凭借该技术入选英国“Future Fifty”,成为全英最具成长潜力的科技公司之一,作为企业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的郭留成获英国首相接见。
TG0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郭留成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从北京理工大学到北京大学再到帝国理工大学,郭留成一直走在科研和创新的路上。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期间,在帝国理工大学读博的郭留成作为留学生代表,有幸与总书记面对面,那时他就更坚定了学成归国的想法。
如John Hopcroft所言,如今的郭留成带着让他感到兴奋的“被动感知”和“万物可交互”理念不断探索未来。以WAIC为契机,他将带着TG0将重心转向国内市场,让自己的未来理念赋能更多本土企业。
未来的方案:让所有触觉有意义
人已经坐在座椅上了,为什么还需要通过额外的按键去调节座椅?它应该能够通过已有的接触感受人的状态,实现自适应。
人走路为什么需要手表、手机这些额外的设备记录步数?和脚直接接触的鞋垫应该能够自行采集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在当前的人机交互模式中,人类更多地依赖按键、旋钮、触摸屏和机器进行交流。这是一种主动感知行为,由用户有意识地主动触发,给传感器明确的指令,在交互上可称为“显性交互”。而事实是,人类每天和物理世界发生无数的直接接触,这些接触因为没有传感而被忽视,如果将其利用起来便是“隐性交互”。郭留成看来,这些无意识或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被动感知能够开发出无数应用场景,“隐性交互”或许才是机器智能通向未来的钥匙。
球拍等众多体育、游戏、健身场景中的握持部分都可以嵌入AI驱动的智能感知技术。
2015年,TG0在英国伦敦正式成立。在那之前很久,他和合伙人就开始思考传感的更多可能。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案例是一个水杯。当时希望做出能够调节内部水温的杯子,传统的方式就是要在外部增加按键或滑块,但是不是可以直接让手指在杯身上滑动进行调节?这个念头让当时的他做了很多传感上的尝试,这种对“被动传感”的坚持也贯穿之后的整个创业过程。
当然,这种理念在早期技术条件下很难实现。2015年还没有铺天盖地的AI开源模型,Transformer架构到2017年才问世,让人们感受到大模型力量的Chat-GPT更是2022年才出现。但2009年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攻读硕士时,郭留成就预感到AI的变革力量。创立TG0后,他始终认为嵌入式轻量级AI将作为一种工具,成为被动传感的解题思路。
厚积薄发,在真正落地应用场景之前,TG0长达5年时间都在进行技术研发。郭留成说:“技术需要仔细地去打磨,而不是简单地去模仿。”他相信技术本质的力量,这也是他在北大时常常旁听数学课程,主动和数学专业同学交流的原因。大模型爆火后,众多企业借用模型训练数据来打造场景,而TG0传感技术的算法要嵌入到低功耗设备上,只能自主研发,他主张打开模型的“黑箱”。
五年沉淀后,汽车是TG0最先打开的应用场景,至今也仍是被动传感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座椅、方向盘、把手、座舱内饰,所有这些用户必然接触的部分都可以建立传感,一方面在接触中主动适应人的姿态,另一方面所有表面都可以实现功能交互,繁杂的一切按钮和屏幕都可以被取代。理论上说,一台未来的智能汽车车内可以没有屏幕和按键,而内饰的每一处都是一体化、可交互的。
郭留成和TG0团队伙伴
TG0所做的,是一层材料加上一块芯片,覆在任何表面之下,便能让这个表面变得智能。现在这项技术能够应用在汽车、医疗、游戏、健身等方方面面。
郭留成也常常会提到这项技术在轻量化、低功耗、可持续方面的价值,这或许是相对于主动传感传统解决方案的现实意义——更少的材料、更简单的设计、更低的成本。但被动感知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物体能够零距离地理解“人”从而做出回应,而不是取代按键让“主动感知”隐形。他始终追求的不是优化传统的“主动感知”方案,而是开启“被动感知”的颠覆性未来。
TG0承载着郭留成的梦想——Make existing better,Make impossible possible(让现有的变得更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这对应的正是两种不同的感知逻辑。当AI技术飞速发展,郭留成相信“不可能”的未来是可触及的。
科技的温度:“万物可交互”的价值
郭留成对生活的认识和他的科技理念牢牢结合在一起。他常常说“交互”,不单单指人机交互,也谈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在人的各类感官中,触觉也许是最直接、最体现“人”的一种。握手、拥抱帮助人与人的交互建立信任、确认关系,那么触觉也应该能够帮助人和物理世界建立沟通。
创业身份之外,郭留成也是英国皇家工程院客座教授,还时不时去校园做学生导师。“和年轻人交流可以学到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这些吸收进来的知识会让我发现很多被动感知的应用场景。”曾有学习医疗的学生告诉他,心肺复苏训练时会用假体,但自己按压的力度、位置是否准确无从得知。那么如果采用被动感知技术,假体便可以是智能的、有反馈的。
被动感知技术应用在医疗器械当中
当嵌入式AI进入更多场景,“人机交互”便不限于机器,未来的样子会是“万物可交互”。这一方面让物体成为有反馈的智能体,另一方面也让人需要做出的表达可以更简易,因为所有肢体细节、身姿状态都可以通过技术转化成和物体交流的新的“语言”。
最直观的受益者是婴儿、病人、残障人士等。婴儿在婴儿车或婴儿座椅中是否舒适难以判断,但如果车和椅本身能够读懂他的姿态,这便不是问题。病人在床上是否有翻身等特殊情况,也无需护士一遍遍地现场确认。残障人士的假肢或矫形器,也能够更好地贴合身体需要。
郭留成会用“兼容并包”来形容这种理念,这与他在北大的学习经历也密不可分。在校时更在意的或许是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交流,而现在面对科技生活,他想讲的是要把机器真正地“包容”进来。“除了以人为本,还要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会让你想着这个界面要做得多好,思路就会陷在里面。只有跳出来,才会想到是不是要给机器赋予灵魂、赋予感知。”
TG0智能感知皮肤
具身智能如今热火朝天,但要真的让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份子仍有待时日,郭留成坚信,机器人的最终形态不会是一团“金属疙瘩”。它们应该有皮肤,通过被动感知技术,它可以真正做到像人一样,对于每一寸皮肤的接触都能实现反馈,全身都可以进行交互。他认为这是机器人未来的方向,目前强调的语音智能和肢体灵活在情感交互层面是弱势的,和人以及真正的日常生活之间是有距离感的。
郭留成说,机器人是他目前最期待能让被动感知技术深入应用的场景,机器人最终一定要落在“人”上。
如今距离郭留成作为留学生代表见到总书记已经过去十年,十年间,TG0的材料供应主要来自国内,他也一直密切关注国内AI发展。此次参会结识一批又一批的投资方和合作伙伴,多年技术积淀后“学成归国”的初心将加速落定。
郭留成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
目前,TG0已和上海两家分别开发机器人和无弦吉他的企业建立合作,郭留成也表示,未来会将企业发展重心慢慢向国内调整,上海将是一个重要的落点,期待能够真正让“被动感知”的科技理念在上海AI发展进程中茁壮成长。
29日是大会展览最后一天,郭留成依然日程紧凑。他早早赶到展台,又从浦东的展馆赶到闵行区和潜在的合作伙伴沟通。大会结束后,他还要到杭州等地继续拓宽合作交流。这或许就是WAIC的意义所在,馆内的交流只是开始,更多的机会向外辐射。
包括展览在内,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持续4天,吸引800余家企业,展示前沿科技3000余项,线下参观人次达到35万。初创企业与投资人有效对接超过2000人次,大会预计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超160亿元。一连串数字背后,是AI带来的更深远影响。
那天,在郭留成快步离开展馆赶往闵行的时候,仍有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涌入馆内,其中有众多的年轻面孔,甚至不乏孩子,他们同样步伐急迫。这份“年轻的事业”就是这样,一场盛会将场内外所有关注的目光拉入未来想象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入场,永远有人在奔跑,期待着下一阶段的自己和下一阶段的科技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