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阿拉伯语专家、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原系主任陈嘉厚逝世

亿通速配 万生平台 2025-07-25 4 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嘉厚先生2025年7月24日中午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2岁。

陈嘉厚先生1933年9月生于福建省龙海县,1951年1月参军,在福建漳州龙溪中学参加军干校,后转北京军委干校。1951年10月至1954年8月,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军委总参委托培养),1952年8月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8月起,在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任教期间,1962年10月至1965年1月赴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进修,1967年1月至1972年8月借调外文局参加《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工作。1979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后更名为东方语言文化系、东方学系)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北京大学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外国文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2000年10月光荣退休。

陈嘉厚先生长期从事阿拉伯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中国现代阿拉伯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业务精湛,教学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负责,敬业奉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授过从基础语言课、高年级专业课,到研究生学术课等多种课型的课程。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国家急需的阿拉伯语人才,深得学生敬仰与爱戴。

担任东语系系主任期间,陈嘉厚先生实施多项改革项目,强调多语种复合教学与跨专业培养的重要性。他重视学科建设,主张扩展东方语言的研究范畴,将“东方语言文学系”改名为“东方语言文化系”,后又更名为“东方学系”。他积极推动中国东方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是中国东方学的主要倡导者与推动者之一。他主张将专业外语教学与语言对象国的文学、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社会研究相结合,构建了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雏形。他担任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期间,推动了全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陈嘉厚先生还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及翻译工作,主持八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其研究成果《现代伊斯兰主义》出版后成为该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成果。担任大型系列丛书《东方文化集成》副主编,为该集成的筹备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他还组织中国高校首部《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和首部《汉语阿拉伯语词典》的编写、定稿和出版工作,参加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和四届人大、五届人大会议文件的翻译和定稿工作,对中央一些重要文件和文章的翻译和定稿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北京市总工会“首都劳动奖章”、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