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变局下的欧盟经济》研究报告发布,系统分析欧洲经济转型

亿通速配 亿通配资 2025-07-22 2 0

在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即将举行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于7月18日发布欧洲经济研究系列首篇报告《百年变局下的欧盟经济:供给-需求交织的经济困境与化解》,为中欧经济关系与合作议题提供学术支撑和政策参考。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本次报告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发布会由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翟东升教授主持。来自高校、智库、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外交部欧洲司派员到会致辞并交流意见。

报告从供给-需求双重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欧盟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和地缘政治变动中的主要表现与调整路径。报告指出,2020至2024年,欧洲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但同时也展现出韧性与复苏潜力。

报告作者之一、中央财经大学助理教授王雪莹指出,虽然欧盟近年来在能源安全、供应链调整等方面承压,但2025年第一季度已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她认为,“下一代欧盟”计划的财政创新、能源结构转型、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等,正为欧盟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王雪莹强调,中欧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

报告作者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史帆从金融视角出发,分析了欧洲当前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失衡。他认为,报告尝试打破传统经济分析范式,从债务结构、政策博弈等角度提出新解释路径,有助于加深中国对欧盟经济的理解。

在评议环节,多位学者结合自身研究对报告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并就中欧经贸互动、产业互补、政策沟通等议题提出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欧盟让莫内终身讲席教授宋新宁教授指出,尽管中欧关系在全球变局下受到一定干扰,但总体仍具合作潜力。他建议,未来应以更务实和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彼此分歧,加强信任建设。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中欧关系可能还会面临更多干扰,应全面客观看待当前形势,以务实思考化解中欧关系中的问题与误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分会秘书长孙彦红表示,报告提供了一个新颖的供需视角,能够更立体理解欧洲结构性转型。他指出,欧美在战略自主和产业政策上的分歧对欧洲经济走向影响深远,中欧有机会在新兴产业方向形成良性互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胡琨看来,欧盟在财政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下一代欧盟”计划通过债务一体化和财政协调,有助于增强欧元区整体稳定性。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少华指出,近年来欧盟推动内部市场重建的努力,与中国推动扩大内需的战略方向形成共振,未来可围绕产业链互补展开更多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表示,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阶段,建议未来研究视野拓展至更大地缘格局中,以便更好理解欧洲一体化路径选择的深层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罗天虹副教授强调,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报告为理解欧洲创新能力与产业战略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她指出,中欧在政策沟通上应加强互信、增进理解,在绿色低碳、数字转型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欧合作已走过50年历程,经济互补性和制度差异性并存,未来有望在结构调整和全球治理中携手应对挑战。中国企业在欧洲创造的就业机会、中资对欧投资增长等都反映出中欧互利合作的实际成效。与会学者呼吁,应继续推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联动,深化对欧洲经济的独立观察,推动中欧关系稳健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