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7 月 16 日到 7 月 23 号,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推出系列策划《经济大省半年报》,连续聚焦上半年经济大省的发展成果和经济亮点,7 月 16 号推出首期广东省——《广东为什么越来越好》,深入分析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广东如何打头阵挑大梁,实现高质量发展。
排头兵,看广东;打头阵,看广东。经济挑大梁,还是看广东!
2025 年中国外贸 " 半年报 "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 21.79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9%。其中,出口 13 万亿元,增长 7.2%;这是上半年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 13 万亿元。
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在上半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广东顶住压力,稳住对外贸易基本盘。
在东莞市金鸿盛电器有限公司,这里生产的移动空调是海外市场最畅销的产品。今年上半年,移动空调订单同比增长了 10%。
制造中心总装生产总监谢京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每天的产能大概在 5000 套,产品主要销往南半球国家,而到了旺季,平均每天能达到 8000 套以上,产品重点供应美国、北美洲及欧洲等地区。
与此同时,东莞中旺玩具公司的国内及中东客户不断增多。此前该公司一半的订单来自美国,但在美国加征关税后,面对客户压价,公司董事长陈国霞果断选择 " 硬刚 ",其底气来源于企业多年前布局的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目前,企业在日本、韩国和欧洲的订单逆势增长,已经占销售总量的 40%。
挑大梁看广东,科技创新更要看广东。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 8 年居全国首位," 深圳—香港—广州 " 科技集群连续 5 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8.6%。其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37.4%、26.3%、21.5%。
今年上半年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培育出累累硕果。在深圳湾人才公园内,记者身后的机器人,全都是由广东制造、广东创造。
其中,一家企业生产的双足机器人就拥有优秀的抗干扰能力,即便是记者使劲推它,也能照样稳住,不容易被轻易推倒。
另一款半人形的机器人,在常见的配送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一双可以升降的手臂和灵巧的双手。将来,它们就能用手自如按电梯,还能把东西递送到顾客的手里。
还有一款机器人负责打扫卫生并做收纳工作,在面对杂乱的桌面时,它既能精准拾捡垃圾,巧妙避开手机、雨伞等物品,还能分辨出细碎的炸鸡骨头,确保无一遗漏。
在另一家机器人企业里,一款迷你版轮足机器人甚至可以成为神奇的坐骑。它们可以跳着爬楼梯,可以半坡驻停,也可以轻松通过各种复杂地形。
今年上半年,广东推出了多款新型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能迅速迭代成长,得益于广东强大的机器人供应链。
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负责人 陈财旺:我们近 90% 的供应商都在大湾区,这里的供应链实力在国内外都属一流水平。
截至今年上半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 1500 家,其中独角兽企业 24 家、国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达到 147 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不只是机器人产业链,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都在广东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 王伟中: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育成,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广东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挺起现代化建设的 " 产业脊梁 "。
在交通方面,狮子洋通道于 2023 年正式开工建设,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再到现在的狮子洋通道,大湾区正在编织一张越来越密的交通大网。
在大湾区建设方面,从香港到深圳河套的 " 一号通道 ",实现了人员、车辆 " 白名单 " 通行。早上 8 点半,香港居民谭志明驾车前往深圳的公司,通行时间已经从一小时缩短至 45 分钟。目前,广东正深入推进 " 湾区通 " 工程,加快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助力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广东还致力于发展深远海养殖。在伶仃洋上,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 " 湾区伶仃 " 号成功下海。当前,广东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15 个,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2024 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 376.83 万吨,同比增长 5.47%,增速创 10 年新高。
广东的海洋经济,不仅仅在渔业。截至今年 6 月底,广东省海上风电装机突破 1251 万千瓦,规模居全国第一。年发电约 300 亿度,相当于 1000 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向海图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广东正不断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培育科技创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样板。
评论